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十八
●吳希仁 講述 
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釋義】釋此圓通,亦為三意:一明境有通別,二明觀有盈縮,三明證有本迹。
二、明觀有盈縮

第二是「明觀」,說的則是我們能觀的這一念心。

我們這一念心管用嗎?沒有學佛不管用,一起心念,都是妄想心,都是貪瞋癡,如同《地藏經》所講,閻浮提的眾生,舉止動念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,那真是不管用。所以我們得學佛,學佛以後就可以轉識成智,本來起的妄想心,依照佛理起心動念,如法如理的起心念,這就屬於能觀。

轉識成智

大家都學過唯識,有一些唯識的基礎,曉得我們這個心,仔細分有八個識,八識能如理修觀行,最後就能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

前面五個識,合在一起,這五個識在凡夫的地位上,通通都是在造作惡業;但修持佛法後,慢慢把造業轉成做功德,將來就成為成所作智。

那麼第六識呢?第六識本來最會虛妄分別的,第六意識的力量很大;一轉過來後,成為什麼呢?妙觀察智,能夠妙觀察了。

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所在,與生俱來就跟四個煩惱─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結合在一起,最不平等;一旦轉識成智後,成為平等性智,這很奇妙吧!

至於第八識,「去後來先作主公」,我們這個身體一壞,最後離開的是第八識。第八識是糊里糊塗,哪個業力起現行,就帶它到哪裡去。地獄道的業種子起現行,就帶第八識到地獄道;它那時還高高興興地去了,哪曉得去了,就苦了。如果它聰明的話,就不會人家帶它到三惡道,它也跟著去三惡道了。但在眾生的地位上是糊里糊塗,一旦轉成佛菩薩,就叫做大圓鏡智。

下手要訣

在轉識的過程當中,「六七是因中轉」,第六識跟第七識,是在我們因地上,一開始修學的時候就慢慢轉;「五八果上圓」,前五識跟第八識,是等到成了佛以後,再一起轉過來。

既然如此,我們就可以抓到修行的要訣,我們在因地修行時,怎麼下手修行呢?要找哪一個識下手?當然是「六七因中轉」,從六、七識下手。

尤其第六識跟第七識比較,第七識是潛意識,我們功夫不到,還觀察不到第七識。至於第六識,我們都觀察得到,例如這裡一蒙眼,昨天我們做什麼事情就都浮現上來,那就是第六識、獨頭意識的作用。所以第六意識分別力強,作壞事,它是出主意的,作好事,它也是運籌帷幄的。這第六識就是我們能觀的心識。

所觀的境界有通、有別。別是個別的,通是統合起來,通通包括。能觀的心,隨著我們的智慧由淺入深,能觀到什麼情形,就看你的智慧,看你所學的佛法;或者能夠觀到真諦,或者是觀到俗諦,乃至於更徹底的觀到中諦,觀中道實相。

實盈權縮

所以「觀有盈縮」,盈就是擴大,縮就是縮小。古人說,一個人在社會上待人處事,難免要有進退盈縮。有時候該進的時候要進,該退的時候要退;乃至於有時必須把事情擴大來辦,或者有時要把所辦的事情縮小。進退盈縮,原本是說要懂得與時俱進,要隨著時勢變化而改變,這是世俗所說聖人的常道。

在這裡的盈縮,其實是藉用為淺深之意,盈就是深,深入的觀,縮就是比較淺顯的觀。用佛法的術語講,就是有權,有實;盈是用真實法,縮是用方便法。能觀的心智,要看眾生的程度,是用真實法呢?還是用方便法?程度還不夠,得先權巧方便。所以說是觀有盈縮。

三、明證有本迹

第三「明證」,說明修證的情形,修行最重要就是要有所證。大勢至菩薩因為念佛而證到圓通,是怎麼修證的?修證有本,有迹,本就是本地,迹就是迹示。

譬如釋迦牟尼佛,兩千六百年前降生印度,示現八相成道成佛。一般人以為釋迦牟尼佛是這一生才成佛,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,已經有八千返,八千次之多了。可見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成佛,不是剛成佛,這只是一種示現,就叫做迹。

說來我們世界八千返,是在《梵網經》裡講,《梵網經》的當機者,是針對二地的菩薩如此講。我們再去看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釋迦牟尼佛就說出他真實本地來了,他是在塵點劫以前,在大通智勝佛座下聽《法華經》,後來成了佛,那個才是世尊真正的本地。所以這樣講起來《梵網經》所講,已經有八千返,八千次來到這裡示現成佛,那還是個迹,是迹示,還是示現。

或許有人會提出問題,前面講到本章的十二尊佛都是阿彌陀佛,是往昔恆河沙劫;而《阿彌陀經》卻又說成佛以來於今十劫,這怎麼對得起來?

諸位,今天我們研究到證有本迹,應該就可以明白了,《阿彌陀經》所講的,「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」,原來是個迹示,只是一種示現,並非阿彌陀佛的本地。

那麼這個證有本迹,他本地的時候,是怎麼修證的?這裡頭包括自己修證的時候怎麼用功法?怎麼用所觀?怎麼用能觀?而到了示迹,在迹門裡面,也要自行化他,又是怎麼個用功法?怎麼個修證法?經過這樣的分析才深入

(待續)
【圖說】觀有盈縮,盈縮本意是要懂得進退,隨著時勢變化而改變;此處藉用為深淺之意,盈是深入的觀,縮是淺顯的觀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