♫朗讀文章
佛經不可增減
●禮白

佛經不可增減,無減可增,無增可減故。(《毗婆娑論》)

宋朝有位孫知縣,在研讀過《金剛經》後,不滿意前輩譯主們的翻譯,認為他們的譯文違背了佛意。於是依據天親、無著菩薩的論頌,重新增添及刪減經文,撰寫成一部書,並祈請大慧普覺禪師印可,準備刊版印行,以流布後世。

大慧普覺禪師在回函中,對於孫知縣擅改經文,且對前輩諸譯主多所批評的作為,予以訓斥。讓他明白,妄自揣摩聖意,毀謗聖教,恐背負因果,不可不懼。並特別引「清涼國師造《華嚴疏》」的公案加以告誡:

唐代貞元年間,清涼國師撰寫《華嚴疏》,想要更正翻譯不妥之處,卻因未能取得以梵文書寫的佛經原本,不敢隨意增刪,只是補正於經文之後而已。

例如〈佛不思議法品〉中,所謂:「一切佛有無邊際身,色相清淨普入諸趣,而無染著。」清涼國師只說:「〈佛不思議法品〉上卷,第三葉第十行,經文應該是『一切諸佛』,舊版本漏掉了『諸』字。」其餘經本,若有文字缺漏,也都註解於經文之後。

清涼國師也是一位有修有證的法師,並非沒有能力增添及刪減經文,但卻只在經文之後作註解,就是因為明白佛法的道理,畏懼因果,不敢任意毀謗聖教。

又《華嚴經》中提及大瑠璃寶,清涼國師說:「大概是『吠瑠璃』(佛經所說「七寶」之一。產于須彌山,為青色寶石,堅固而瑩澈),可能舊版本寫錯了。」清涼國師也不敢修改,只如此註解於經尾而已。

六朝翻譯佛經的僧眾,都是一時之選,絕非泛泛之輩。翻譯場有譯語者(將梵語翻譯成漢語),有譯義者(翻譯經典的文義),有潤文者(對譯文進行潤飾),有證梵語者(檢覈所翻譯的語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語意義),有正義者(檢視經典內容,審定其意義有無錯誤),有唐、梵相校者(將譯好的漢文與梵文的原文再進行校對)。翻譯佛經的過程如此嚴謹,而閣下還認為他們翻譯失真!閣下既未能親見所譯梵文,未得經典的意旨,便任意增減文句,卻要後人確信,這不是很難取信於人嗎?

例如,您批評北宋長水子璿法師的《楞嚴疏鈔》是依句而不依義,閣下未曾以所譯梵本印證,怎麼可以任意批判長水所疏是錯誤的?長水法師乃一悟道高僧,當時雖是一位講師,但與其他講師不同,他曾參學滁州琅琊山廣照禪師,因請益瑯琊和尚:「《首楞嚴》中,富樓那問佛:『清淨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義?』」瑯琊和尚高聲喝道:「清淨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!」長水法師經此一喝,當下明心見性,之後才登上法座,為眾說法。

(見《大慧普覺禪師.答孫知縣》)

佛經,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,佛言微妙難測,佛法浩瀚無窮,一般人未解經中深妙之義,不懂梵文,又未親見所譯梵本,如何能考證經典的得失與真偽?若僅憑自己的臆測,妄改佛經,以我慢之心,輕藐古德,以凡心測聖境,如此便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恐墮無間地獄,不可不深思啊!

【圖說】唐代清涼澄觀國師,證果的聖師,知經中漏字,非不能添入及減削,但只敢在書尾注記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木魚驚醒夢中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