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譯的故事:佛陀語錄
《四十二章經》的傳譯
●乃濟

解惑傳道

本經的發起因緣,乃因世尊成道之後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廣傳教法,開始僧團的生活。漸漸的,有修行者對比丘的生活以及佛法教理產生了疑惑,便提出來請教佛陀;佛陀於是針對這些問題一一解釋,一共有四十二條,便形成了這部經典。

《四十二章經》不僅僅是在說明沙門的清淨梵行而已,亦包含了大乘的法義,對我們現實的人生,富有啟發作用,可以說它是引導我們修身、行持、處世、待人,乃至成佛的解脫之道。

明帝感夢

據歷史記載——漢明帝永平七年,歲次甲子,明帝夜夢見金人身長丈六,頸項佩戴日輪,光明赫奕,飛在天子殿前。次日廣問群臣:「這是什麼神異所致?」

學者傅毅對答說:「臣聞西域有得道者,號之曰佛,陛下所夢必定是與這件事相關。」另有一位博士王遵也向皇帝說明:「周朝有一本書叫《異記》,其中記載著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,歲次甲寅,當時江河泛溢,大地震動,有五色光貫通天上的太微星。當時掌管天文的太史官蘇由卜了一卦,得九五之數,便知此乃西方有大聖人出世,千年之後,他的教法就會流傳到中國來。周昭王將此事刻於石上,埋於城南,以資驗證。後值周穆王時,天地又發生大震動,有十二道白虹貫徹著太陽,太史官扈多也占得一卦,知道此是西方聖者入滅之相。」而漢明帝距離當時也經過了千年的時間,正是西方聖者教法東來之時。

明帝大喜,於是下詔派遣郎中蔡愔、中郎將秦景、博士王遵等十八人,往天竺訪求佛道。漢永平十年,於西域遇迦葉摩騰、竺法蘭二位尊者,攜梵本經、舍利及佛畫像,以白馬載運抵達洛陽。永平十一年,漢明帝於洛陽城外建白馬精舍,這是中國有寺院之始,二位尊者便於此翻譯出《四十二章經》。

佛道鬥法

佛經傳入中國之前,依託黃老而產生的道教在民間便已有相當的勢力。當兩位尊者翻譯完此經後,便有以褚善信為首的五嶽道教的道士表示不滿,欲與二位尊者比試,分個高下。明帝奏准此事,於是兩邊人馬便集合在白馬寺南門前,褚善信以道教的《靈寶》等經放置在東邊的法壇上,尊者以佛經、佛像、舍利等放置在西邊的七寶行殿前,雙方皆以猛火燒之,看哪一方的經典不被燒毀。

道士圍繞在法壇旁做法,哭著啟請天尊大顯神威,護祐經典不被燒毀。然而平常道士諸多靈驗的法術在此時都不靈了,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火將經典燒毀。反觀尊者這邊,佛經、舍利在大火的炙燒下,不見其毀損,反而放出五色光彩,直上天際,環繞四周,光明映照,其光勝逾日光,覆蓋與會大眾。

此時迦葉摩騰尊者示現神通,凌空而起,於虛空中飛行坐臥,做大神變。誦偈曰:「狐非獅子類,燈非日月明,池無巨海納,丘無山嶽嶸。法雲垂世界,善種得開萌,顯通希有法,處處化群生。」

比試過後,許多王宮貴族及道士當場剃髮出家,明帝自此極力扶植佛法,舉國歸依佛教。

佛之遺教

《四十二章經》和《八大人覺經》、《佛遺教經》並為佛遺教三經,是佛經中文字簡約卻義理完備的三部經典。其中《四十二章經》為佛教經典傳入中國之濫觴,在佛教的傳播史上有著代表性的地位。

本經與一般佛經有著很大的不同。譯者在譯經時,考量佛法初傳於中土,一般人未能深信,所以蘊藏其妙解玄義,不多做其他經典的宣述,僅撮取諸經之要而翻譯之,用以化導當時民眾。是以本經較似一本佛陀的語錄,而非如一般佛經有長行偈頌的體例。正因如此,當我們讀誦之時,如同佛陀親口叮嚀著我們,在菩提路上該注意的事情,這彷彿慈母叮嚀著遠行的孩子。若能常誦習之,對提振道心,將有莫大的助益。

【圖說】明.丁雲鵬〈白馬馱經圖〉


【前期連結】難行道與易行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