♫朗讀文章
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.八
●三學
【圖說】孔子以博奕一藝比喻,想精通博奕,也須全神貫注,用志不紛。
以事物譬喻

「孔子曰: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吾見其人矣,吾聞其語矣!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吾聞其語矣,未見其人也!」(〈季氏篇〉)

孔子說,見到他人行善,自己要有所不及的心;見到不善的惡事,如以手去探取熱湯。我見過有此作風的人,我也聽過這樣的古語。不在朝為官則隱居,有機遇則行合義之道,我聽過這古語,卻未見過能照此話實行的人。

見善如不及,見人有善行,自己尚未作到,要如趕不上車的急切感。湯是熱水,比喻害人的惡事,君子見惡行,如觸及熱湯,不假思索立即抽手。

「子之武城,聞絃歌之聲。夫子莞爾而笑曰:割雞焉用牛刀?子游對曰:昔者,偃也聞諸夫子曰: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子曰: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戲之耳。」(〈陽貨篇〉)

孔子與幾位弟子,到子游為官的武城。一進城,便聽到彈琴瑟唱詩的聲音。孔子微笑的說:「殺雞何須用到殺牛的刀?」

子游恭敬回應說:「以前偃曾聽夫子說過,在位君子,若學禮樂,則知嘉惠百姓。百姓學習禮樂,知所節制,容易被人領導。」

孔子說:「各位,偃說的話是對的。我方才說的『割雞焉用牛刀』是說笑的戲言。」

割雞用刀鐶上飾有鈴鐺的鸞刀,殺牛則用鋒利的尖刀,孔子以此比喻「治小邑何必用到治國的大道」。禮樂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,子游以治國大道在這武城小邑用上了,如用牛刀割雞。皇侃注解云:「惜其不得道千乘之國,如牛刀割雞,不盡其才。」孔子以牛刀割雞譬喻,頗有為子游抱屈的意思,一位擁有治國能力的人才,世上竟無明君賞識,實在令人惋惜。

「子曰: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難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為之猶賢乎已。」(〈陽貨篇〉)

孔子說,一個人終日嗜好飲食,心思不用在學習、作事,這是難以成德的。不是有那用心博奕的人嗎?玩玩博奕,還勝過無所用心。

孔子以博奕一藝比喻,想精通博奕,也須全神貫注,用志不紛。志在進德修業,卻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那連學博奕的人都不如。若用心於道德仁藝,往往「食無求飽」,故常以德為飽,不在食味。

「子夏曰: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」(〈子張篇〉)

子夏說,各種技藝工人,要居於各自的專業場所,才能成就事業。君子也必由求學,才能成就君子之道。

俞樾《群經平議》說,市場上百物俱集,呈現各種工藝,物品的好壞,百姓的好惡,無不知曉,故能成其事。這是比喻君子學於古訓,言論的是非,事情的得失,無不了解,故能成其道。故君子就該在古聖經典上,好好經營這無形的店舖。

「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:子貢賢於仲尼。子服景伯以告子貢。子貢曰:譬之宮牆,賜之牆也及肩,窺見室家之好。夫子之牆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得其門者或寡矣!夫子之云,不亦宜乎!」(〈子張篇〉)

魯國大夫叔孫武叔,在朝中告訴諸大夫:子貢的德學超過了孔子。子服景伯將武叔的話告訴子貢。子貢說,賜的宮室之牆,其高度只及人肩,所見的只是普通人的室家美好。孔夫子的牆有好幾仞高,一般人很少能得其門而入。所以牆裡的美好宗廟,很難從牆外觀察;牆裡的富盛百官,也很難從牆外觀察。能找到入門者,或許很少了。叔孫武叔所言,不是理所當然嗎?

子貢以宮牆高度,比喻孔子的德學,尋常人是不可預測的。故皇侃《疏》說:「牆既高峻,不可闚闞,唯從門入者乃得見內。若不入門,則不見其所內之美也。」孔子德學高不可及,若不立志學習孔子之道,從進門而登堂入室,誰能窺見孔子至善至美的身心境界?就如高牆峻宇裡的宗廟、朝廷,必須由門而入,才看得見。如果不得其門,進不去,那就看不見宗廟的完美、朝中百官的富盛。

譬喻的用心良苦

「依物託意」的譬喻,可以化未知為已知,化平淡為生動,化繁複為簡易,將抽象深奧的事理變得淺顯易懂。清代閻若璩《尚書古文疏證》云:「文有以譬喻出之,而理愈顯,而事愈著,而意味愈深永。」君子固窮守死善道,孔子以「松柏後彫」為喻,使事愈著。以「磨而不磷,涅而不緇」,比喻有道者素位而行,使理愈顯。以「川水」的晝夜不舍,透露萬物的變動無常,意味愈加雋永,讓人慧眼大開。

《論語》的譬喻,像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」、「木鐸」、「朽木不可雕,糞土之牆不可杇」、「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」、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」、「功虧一簣」、「君子德風」、「割雞焉用牛刀」等,時過兩千年,人們日用不絕,仍活在人們心中。

雪廬老人云:「說譬喻,則上中皆聞。」以譬喻闡述人世間深微的道理,上根器者,生而知之,一聞便曉。中根器者,學而知之,也能領略在心。孔門為使「辭達」教化有功,善用各種巧喻,可謂用心良苦。

(全文完)
【圖說】子貢以宮牆高度,比喻孔子的德學,尋常人是不可預測的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