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說:「有智慧的人能分辨事理,不被惑亂。有仁德的人,心胸廣大、待人親厚,以救濟他人為急務,不會想到自己的利益,就沒有患得患失的憂愁。有勇氣的人,見義勇為,面對困難無所畏懼,都能一一克服,勇往直前。」
「知者不惑」,「知」同「智」,能對事理辨別明白,內心保持清明覺察的狀態。「惑」,迷亂。孔子曾說:「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親,非惑與?」極短的時間內,內心起了忿怒,進而失去理智,害了自身,甚至忘了父母的安危,這不是迷惑嗎?所以忿怒生氣,是所有情緒中最猛烈的。肯學習控制喜怒哀樂,做到發而皆中節,才是一位智者。
「仁者不憂」,一般人大都患得患失,憂愁不已;仁者卻大公無私,人飢己飢,人溺己溺,處處為他人著想,不計較自己的得失,那裡還有患得患失的憂愁?
春秋時期,南方的楚共王,有一次外出狩獵,帶上心愛的弓,卻不小心遺失了。隨從十分著急,匆匆尋找之際,楚共王卻說:「不必找了!必然是楚國人得到,何必再尋?」孔子聽到後,說:「這是『人』遺失了弓,也必定是『人』得到的!」楚共王心胸開闊,不計較弓是只屬於自己的,便不會擔憂遺失了弓,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。孔子更擴大到所有人,不局限是楚國的人,更加開闊仁者的胸懷。
「勇者不懼」,辦修己安人的大事業,必須勤勞才能成就,當中還要具備勇氣,不怕辛苦衝破難關,這種大無畏的勇氣,是秉持道德仁義所生,絕非一時氣憤、怒目咆哮的血氣之勇。
學習本章智、仁、勇三達德,應當省察自身是否受情緒支配而迷惑顛倒?是否自私自利而貪求不厭?是否欠缺道德勇氣而不肯振作奮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