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用功德
這二句頌文的主題名曰「受用功德」,是十七種功德莊嚴相中的第十四種。
頌文講的「受用功德」,不是指娑婆世界眾生衣食住行方面的受用,而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聖眾,在飲食方面殊勝的受用功德。至於其他衣服、臥具、五根、五塵等等受用的功德,則由此類推可知。
或問:「這段『受用功德』的來意為何?」曇鸞大師說:「既知眷屬,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,是故次觀受用。」由前一條「眷屬功德」,已知西方極樂世界的化主阿彌陀佛,所教化的眷屬都是蓮華化生,都具有七種淨行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亦名「淨華眾」。接著便應知道這些阿彌陀佛的法眷,在衣食方面領納享用的殊勝情形如何,因此之故,要觀察其「受用功德」。
愛樂佛法味
頌文「愛樂佛法味,禪三昧為食」。這兩句乃說明阿彌陀佛的法眷受用飲食的情形。上一句「愛樂佛法味」叫「法喜食」;下一句「禪三昧為食」叫「禪悅食」。「食」有資益、任持之義,資益、增長有情眾生的身心,令有情眾生維持、延長生命功能,此即「食」之意義。凡具有資益、增長、維持、延長生命之法,皆稱之為「食」。
佛在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云:「一切有情,皆依食住。」一切有情眾生,都必須依賴飲食,生命才能延續下去。就像一盞油燈,必須按時加油,才能不斷發光、發熱。佛又說:「一切諸法,由食而存,非食不存。」佛舉例:「眼者,以眠為食;耳者,以聲為食;鼻者,以香為食;舌者,以味為食;身者,以細滑為食;意者,以法為食;涅槃者,以無放逸為食。」此外,佛又說「九種食」,其中有四種世間食、五種出世間食,分別略釋如下。
四種世間食是「段食」、「觸食」、「思食」、「識食」,這四種食能資益、增長色身的生命。五種出世間食是「法喜食」、「禪悅食」、「願食」、「念食」、「解脫食」,這五種食能資益、增長法身的慧命。
以下先略說四種世間食的意義,然後再解釋頌文。
「段食」,《述記》云:「段者,分段義。」「段」是「分段」的意思,有兩種意義。若就時間而言,這種飲食是有段落性的,如一般人一天吃三餐,或有人一天不只吃三餐,有段落性的吃,而不是整天一直不斷的吃喝,故名「段食」。若就食物形態而言,食物有固態或液態的差異。若是液態的食物,如茶、湯、飲料等,是要一口一口分段喝下的。若是固態的食物,如麵條、饅頭等,則是要送進口中,咬碎成一小段。《唯識論》云:「段食以香、味、觸三塵為體。」段食的食物具有令人喜悅的香氣,具有甜、酸等味道,又具有冷、熱、軟、硬等觸覺,合三塵為體。只有欲界眾生才有段食,上二界眾生則無段食。西方極樂世界超出三界之外,故極樂世界眾生亦無段食。
「觸食」,是世間眾生的第二種食物。「觸」指「六觸」,即眼觸乃至意觸。眼觸,能令眼識接觸色境;耳觸,能令耳識接觸聲境;乃至意觸,能令意識接觸法境。若眾生對於所接觸的境界,生起喜樂之心,這「喜樂之心」就具有資益、增長身心的功能,具有「食」的意義。由於這種「喜樂之心」是由心「觸」境所生,故名「觸食」。
「思食」,是世間眾生的第三種食物。「思」是指眾生思維所好樂之事,並且強烈的希望能獲得所好樂之境。由於思維之心具有資益、增長五根的功能,令眾生諸根銳利,容光煥發,生命力極為旺盛,因此,這種「思」也具有「食」的意義。
再看「識食」。「識」即指第八識,梵語名「阿陀那」,此翻「執持識」。第八識具有執持、資益根身,令有情眾生生命延繼下去的力量,故名「食」。在《唯識論》上說,有情眾生每一期生命當中,第八識總是「先來後去」。「先來」指有情眾生每一期生命開始的第一剎那,是第八識最先來;「後去」指有情眾生每一期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剎那,最後離開的也是第八識。當第八識一旦離開了五根之身,這一期生命便宣告結束,而這個五根之身也就腐爛成為死屍。第八識與有情眾生是「生命共同體」,所謂安危與共、休戚相關。第八識在就叫「生」;第八識不在則叫「死」。第八識具有增長有情眾生根身,資益、維持有情眾生生命的作用,故具有「食」義而名「識食」。
以上世間四種食,第一「段食」屬物質糧食,後三「觸、思、識食」屬精神糧食。欲界眾生四種食皆有;上二界眾生,則不需要段食,只有後三種食。
「出世間食」有五種:法喜食、禪悅食、願食、念食、解脫食。頌文「愛樂佛法味」即「法喜食」,「禪三昧為食」即「禪悅食」,都屬於「出世間食」。何謂「法喜食」?行者聽聞佛法,法喜充滿,由此能增長善根、資益法身慧命,名「法喜食」。何謂「禪悅食」?行者因得到禪定,身心安和舒適喜悅,如此即能增長善根、資益法身慧命,名「禪悅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