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拿去用抄的
●吉光

人的一生是要用生命去經歷,用時間來完成的。

諺云:「一寫勝十讀」,抄書比起現今的「網路下載」,或許笨拙功慢,但是效果天壤之別。無意間閱讀到臺中師專刊物,其中〈中師.那年〉一文,敘述王智權先生的「抄書」經驗,至今仍深具教育意義。謹錄於下,供眾參考。文云:

民國五十九年,我就讀於臺中師專,師資不乏宏儒碩學之士。其中傅世銘老師隻身在臺,我有幸幫老師整理房間,發覺擺設極其簡樸。書架上擺放著方整的書籍,我狐疑地面對著那些線裝書,滿是好奇。

「孩子,喜歡嗎?」「老師,可是我看不懂。」「沒關係,你拿去用抄的,抄完再換一本,有一天自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。」就這樣,我用心抄完程頤的《伊川易傳》,也逐漸明白當初傅老師所言,人的一生是要用生命去經歷,用時間來完成的。

學《易》可以無大過,此為孔子所認定。立身處世在現實人生中,懂得《易》理至少能讓人進而日新,退可寡過。蒙卦示人以謙虛的精神,以像孩童求師般誠懇的態度來面對人生。《象》曰:「蒙,君子以果行育德。」果行、育德,在教學生涯中,也深切體認是否言行一致,而實踐古人所說:「行到有功方為德。」

往昔,若家境貧困,無書可讀,許多讀書學子都靠「抄書」成學。如蘇軾在〈李氏山房藏書記〉說:「余猶及見老儒先生,自言其少時,欲求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而不可得;幸而得之,皆手自書,日夜誦讀,惟恐不及。」蘇軾曾聽老儒說,年少時想讀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而不可得。慶幸獲得後,用手抄,然後日夜讀誦,惟恐來不及學。

現今因有電腦網路,閱讀往往滑眼而過,要用則複製下載,凡事只求「速成」,不肯「真積力久」,因此「難成大器」。可否試試,找一隻好筆,買一本冊子,養成「讀書手抄」的習慣,日久天長,這個「抄本」就是您最實用的資料庫。

    
【圖說】蘇軾曾聽老儒說,年少時想讀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而不可得。慶幸獲得後,用手抄,日夜讀誦,惟恐來不及學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.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