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倫采風
●編者
溝 港

古來翻譯佛經,因未通方言,將斷見惑的初果「須陀洹」,譯為「溝港」。疏通河水稱「溝」,水流彎處稱「港」。安世高以後,將「須陀洹」翻譯作「溝港」、「道跡」。修學佛法,初登聖位,名「溝港」,或稱「預流」。

生活只需晶片?

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,邀請的嘉賓大都指向ICT(資訊及通訊技術)產業大老闆。林百里指出:「臺灣的文化底蘊不夠,人類除了需要電腦,還需要文化;科技只是文明的一項工具,但人類的精神還是寄寓於文化中。因此須鼓勵學生多讀哲學,培養文化與思考。」(林志忠〈缺乏使命感和文化底蘊的ICT教育〉)

發心背誦

從前,小孩讀私塾,全須背誦,大有作用,因孩童尚不知求解,先將書背熟,熟能生巧。例如我初讀《傳戒正範》,不了解內容,根本莫名其妙。因沒見過實際情況,只是逐字讀之、背之,沒想到在戒場,一一起作用。經陪堂和尚一說,我全明白了。故知熟而能背,大有利益。 (見會公《楞嚴講錄》)

香頭未點燃

雪公說,我學佛六十年,心稍明,如香頭的星火,在黑夜中可勉強照見半字,或照見一字。能照一字,即可成功。臺中諸位已學佛二十九年,如得一支香,可燃卻尚未點燃。其他未學佛者,未得一香。然諸位雖得,不點燃,心不改善,也無實益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明倫采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