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二十
●吳希仁 講述
● 智光 整理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一、明境通有別
(續上篇)

【釋義】一明境通別者:
別則隨舉一根,皆得為所觀境;如那律等五人,及下文觀音大士是也。
今云「都攝六根」,其境則通。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,復有三種不同:
一者、惟念自佛,二者、惟念他佛,三者、自他俱念。

念佛圓通

「今云都攝六根」,現在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裡面跟我們說,是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「其境則通」,所觀境就是屬於通,通境,通是什麼呢?六根,把六根通通收攝起來,通通包括。所以通是統攝諸根,六根通通包括在這裡面。用這六根來念佛,怎麼個念法呢?後面的釋義到了「惟念他佛」,會有較詳細的說明。

「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」,我們依照觀六根,來修行念佛三昧的法門,「復有三種不同」,還可以再分成三種:一者、惟念自佛,二者、惟念他佛,三者、自他俱念。

「一者,惟念自佛」:惟念,只有念;自佛,就是自己的法性,自身的法性。

我們要曉得,眾生有自己的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佛。初學的只能相信佛所講,慢慢再去體悟,再去修證。佛怎麼講呢?佛在《華嚴經》裡說,他剛證道時,發現一個秘密,在《華嚴經》說:

「奇哉!奇哉!」太奇特了!太奇特了!「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在大地上的所有一切眾生,包括這些蜎飛蠕動的小動物在內,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;釋迦牟尼佛現在成佛了,所有的智慧,還有德能相好,眾生也通通都有。

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」,因為妄想執著的關係,我們沒有得到如來的智慧德相的受用。「若除妄想」,如果把妄想執著移除了。「一切智、無師智、自然智,即得現前」。在《華嚴經》所講的一切智、無師智、自然智,就是《十四講表.第一表》的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即所有的智慧通通都現前。

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懂。「心、佛、眾生」,心就是心法,我們眾生都有心,佛也有心;眾生是眾生法,眾生法包括範圍非常大;佛是佛法,佛法非常高,已經悟到了中道實相。這三種法,「三無差別」。為什麼是三無差別呢?因為眾生現前的這一念心,經藏告訴我們,這一念心非常寶貴,又叫做如來藏心。

為什麼叫做如來藏呢?我們這個心是個虛妄分別心,是生生滅滅,所謂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,它是生滅無常法,卻含藏著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,這叫如來藏。

如來藏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講,有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的德能。不變隨緣就是本身不變,清清淨淨,光光明明,卻是會隨緣。隨什麼緣呢?隨著眾生的迷悟之緣。

當眾生迷惑的時候,就隨著迷惑的染緣,變造出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、人、天、阿修羅,這六道的凡夫眾生法來;也可以隨著眾生悟道的淨緣,一步一步的修行,然後變造出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四個法界聖眾的法來。

這個十法界的一切法,都是這個如來藏心不變隨緣所變造出來的。但是它本身又隨緣不變,雖然隨著迷悟之緣,變造了十法界的法,它本身還是乾乾淨淨的真如本性。佛是這個真如本性,地獄的眾生也是這個真如本性,所以是三無差別,是平等平等。

這麼說來,什麼是佛法呢?你看祖師回答得多好!「你先說什麼不是佛法?」迷的時候是眾生法,迷得深就是地獄法,迷得淺就是人天法,而悟的時候就是佛法。所以在所觀境,二十五種圓通,二十五種所觀境,即十八界加上七大,就包括所有一切法了。在這任何一個法上,假如能夠悟到隨緣不變的真如本性,你就證得圓通了,道理就是這麼簡單。

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佛就跟我們說,「是法住法位」,所有的這一切法,都站在它自己本分的法的位子上面,那個位子上面是什麼呢?就是「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」的那個不變,它都站在那個位子上面。又說「世間相常住」,我們凡夫所看到這些,生生滅滅的山河大地,芸芸眾生的世間相,在佛看起來其實都是常住不滅的。

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,二十五種法,十八界加上七大這一切法,都一直站在它自己法的本位上面。迷的時候是世間無常,悟的時候,生滅即不生滅,就著這個生滅法,當下它的理體就是不生不滅法。所以二十五法,古德說:法法都可以證到圓通,這叫做惟念自性佛。

「二者,惟念他佛」:他佛就是已經證了果,已經成就了的佛,我們自己之外的其他佛,像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等,這些都是他佛。你也可以只念已經證果的其他佛。

「三者,自他俱念」:也念自性佛、也念其他佛,把這兩種合起來,叫做自他俱念。我們的講述備覽上寫做「雙念自他」,這是蕅益大師在其他部經上面講的,意思一樣。

以上是先列舉綱領出來,下面再就這三個綱領:念自佛、念他佛、還有雙念自他佛,詳細講解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虛妄分別心生生滅滅,卻含藏著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,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,這叫如來藏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