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健庵居士往生記
●印光大師 撰
●淨照 編譯

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。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。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。」是印光大師一生對弟子教化的主軸。前四句教我們做人的道理,後四句講的是出世間法。道業若要成就,必得先培養健全的人格;否則,如無根之木,卻期待樹木長得盛茂,如無翅之鳥,卻冀望鳥兒高飛。佛道的圓滿成就,奠基在做人的基礎上,學佛從做人起,人成即佛成。《印祖文鈔》中〈沙健庵居士往生記〉一文,正好詮釋此八句箴言。


【圖說】沙健庵居士,注重實踐,不偏重詩詞文章,他的志向是敦倫盡分,不貪圖富貴。

居家奉親 德才兼備

沙健庵居士,名元炳,江蘇如皋人。光緒二十年中進士,後升翰林院編修(俗稱太史)。光緒二十四年維新運動失敗後,以雙親年高為由,辭官回鄉退隱。辛亥革命爆發,被推舉為如皋縣民政長。其後,擔任過如皋縣水利會會長,清丈局局長和款產處主任等職。沙元炳熱心地方公益事業,如水利、慈善等,協助創辦如皋公立醫院,興辦實業,創辦如皋多所學校。主纂《如皋縣誌》,撰有《如皋疆域考》,有《志頤堂詩文集》十八卷存世,其中有詩八百餘首。

沙居士,德才兼備,無論是品行操守,或文章道義,在世衰道微的時代,都足以做為楷模。沙居士為學注重實踐,不偏重詩詞文章;他的志向是敦倫盡分,不貪圖富貴恩寵,所以榮登太史位後,放著太史官不當,回家侍奉雙親,以恪盡孝道。

悶極無聊 試讀佛經

起初,沙居士不知道什麼是佛,也不了解佛經的意義,沿襲韓愈、歐陽脩、程頤、朱熹闢佛的說法,認為佛法有害儒家聖人之道,對於國家人民,毫無益處。

辛亥革命以後,他感覺生活苦悶無聊,常常產生出世的想法。於是,取出佛經,試著閱讀,發現佛法的義理精深微妙,圓融無礙,超脫世俗,才知道佛是大聖人,佛的教誨不可思議!有如出了幽谷,得見天日,不禁喜極而泣,歎惜數十年來見聞狹隘鄙陋,虛度了多少光陰。從此潛心研究佛典,受持讀誦,希望能親證本有佛性,不再生死輪迴不停。

民國十二年,沙居士已經六十歲,厭離塵世之心日益迫切,正好諦閑法師到如皋開講《彌陀要解》,沙居士前往聽講。終於明白淨土法門是橫超三界,普被三根的法門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五逆十惡,以及小乘凡夫,仰仗彌陀慈力,都能當生了脫生死,出離娑婆,同登極樂,親侍彌陀,往生後,隨著自己的根性修行,終必證入涅槃寂靜的究竟大樂。沙居士從此專修淨業,期望往生極樂。

印祖讚賞 默認神交

民國十三年,崔益榮居士來普陀山歸依,向印光大師提起沙居士的學問和修持,印祖因此請崔居士贈給沙居士《文鈔》。民國十四年,陳正有居士帶來沙健庵寫的〈斥喪中食肉飲酒論〉,請印祖指教。大師一看,文章引經據典,說理透徹,清晰明白,知道沙居士學問根基深厚,希聖希賢,雖然不曾見面,但彼此心中都已默認神交。

民國十五年夏天,沙居士聽說印祖到上海,就想拜見,卻因生病,不能出門,沒見到面,仍期望日後再上普陀山求法請益。直到臨終前,沙居士和友人談到此事,深感遺憾。印祖知道後,說:「沙健庵既然已經往生西方,親承彌陀教誨,與海會聖眾共處,沒見到我這個粥飯僧,有什麼好遺憾的。」

患癰咳血 助念往生

民國十五年秋天,沙居士左腋長了個腫瘤,接著又咳血。冬天,病情更加嚴重,遍訪中西醫,都無藥可醫,以至於精神力衰,無力修持。印祖認為,這是因為他修行的功夫,轉重報後報,為輕報現報,以此了結宿業。

到了農曆十二月十一日,沙居士已經臥床不起,於是將生平著作,交給門人項本源、黃文浚,也簡要交代了家事。沙居士深感懺悔,從前將廣福寺改為議會,遷移佛像的事,有表示贊成的過失。要他的兒子進來,交代他拿出三千兩銀元,將東門的廣慧庵,改建為佛殿,以此贖罪。又要求家中眷屬,日夜輪班,在床前念佛,直到臨終,仍繼續助念。不可以預先洗濯換衣,也不准哭泣等,入殮時穿布衣,不可以穿綾羅綢緞。

並交代,喪事期間,無論祭祀或招待客人,一律不用酒肉,說:「我曾經寫過〈斥喪中食肉飲酒論〉,痛斥錯誤的世俗風氣,你們千萬不要隨順惡劣習俗,陷害我入於罪過。」並要家人為他請僧人來助念,決心仗佛慈力接引,往生西方。沙居士在床前擺設香案,供奉阿彌陀佛接引像,面對著佛的慈容,口念佛號,心中憶佛,專一禮念阿彌陀佛,絕口不提其他事。

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,病情更加沉重,僧眾都前來助念,沙居士正念分明,跟著大家或出聲念,或默念。直到二十六日,沙居士雖然不再出聲,嘴巴仍然不停地一開一合地念佛。當天午後,呼吸更加急促,家人及僧眾念佛聲更加勇猛有力。到了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,沙健庵終於往生。室內有陣陣異香,眾人念佛更加起勁,過了二個時辰,沙居士頭頂仍然溫熱。大家一直念到天亮,才停止助念,為他擦洗,更衣入棺,辦理喪事。慶幸的是,他的子孫能夠遵從父命,如法助念及辦理喪事,可以說是真正的孝順。

中品上生何欠何憾

綜觀沙居士的一生,可說是宿世善根深厚,見地高明超俗,言行一致,表裡如一。根據他多年來的修持,以及平素的信願,看他臨終的現象,必定是中品上生。這是因為他孝養父母,慈悲濟世,具足真信切願,攝心念佛的緣故。一旦往生極樂,絕對不會退轉,必證無生法忍,漸次修習,直至成佛,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?

以上是摘錄沙居士的門生項本源,及其子沙進,以及印光弟子崔益榮所敘述,寫成此篇〈沙健庵居士往生記〉,以期望後世編輯往生傳,及隱士事跡的,都是有確實的依據與來源。

沙居士的一生,花甲之年始專修淨土,為生命找到最好的出口。印祖親證他往生極樂中上品,可說是淨土行者在世間法與出世法上的修學楷模,實踐了印光大師的八句三十二字箴言。


【圖說】沙居士的一生,可說是宿世善根深厚,見地高明超俗,言行一致,表裡如一。


【前期連結】修真實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