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國覆滅
趙高立二世哥哥的兒子公子子嬰為秦王,要求子嬰齋戒,拜見祖廟。子嬰知道趙高是假意讓自己稱王,就推託有病不去,等趙高親自來請,乘機殺趙高。果如子嬰所料,就在齋戒的宮中刺死趙高,誅殺趙高的三族。
子嬰只做了四十六天秦王,沛公劉邦進入武關,子嬰用絲帶繫脖,白馬素車,捧著天子印信,在軹道旁投降。
沛公進入咸陽,封閉宮室、府庫,率領軍隊回到霸上駐守。
一個多月後,諸侯的軍隊來到,項羽殺子嬰和秦的公子宗族,屠咸陽,燒宮室,俘虜秦國子弟和婦女,搜刮珍寶財物,諸侯們共同瓜分。項羽稱西楚霸王後,把秦地分為三分,封給三個王,號稱三秦。過了五年,劉邦統一天下。
秦朝之過
最後,太史公引用漢代賈誼的〈過秦論〉,此文文氣極盛,抑揚跌宕中文勢沛然,音調鏗鏘,精要的說出始皇以來秦朝的過失。文章說:
回顧早先秦孝公據守殽山、函谷關這樣堅固的地方,擁有雍州地域,君臣堅守自己的國土,窺視周朝的政權,有吞併八方的心願。
商鞅輔佐孝公,內政上建立法治制度,致力於耕織及整修軍備,對外採取連衡策略,使諸侯各謀私利,互相爭鬥,不能團結,秦國因而輕易取得西河以外的大片土地。
孝公死後,後續歷代君王沿用遺留下來的策略,雖然各諸侯以合縱對抗秦的連衡,可惜最後天下諸侯爭著割地給秦國,使得秦國宰割天下。
秦始皇登上帝位,控制四方,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,胡人不敢南下牧馬,武士不敢拉弓復仇。
始皇進而廢除先王的大道,焚書坑儒,愚弄人民,毀壞名城,殺死豪傑,沒收全國兵器,集中咸陽鑄十二銅人,以此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。
秦王自以為關中地方堅固,子孫可以將此功業流傳千秋萬世。
秦王驕傲自滿,秦二世沿襲而更殘暴凶虐,無限制地徵收賦稅,造成天下百姓饑寒哀苦。新皇帝沒有用仁德治理全國,來使四海之內各自安居樂業,終使百姓背叛,發生暴亂。
俗話說:「安民可與行義,而危民易與為非。」生活安定的人民可以一起奉公守法,危懼不安的人民容易一起為非作歹,就是這個道理。
子嬰雖除去禍國殃民的趙高,但勢孤力單,沒有賢臣輔助。這三個皇帝一生迷惑不覺悟,亡國不也是應該的嗎?當時不是沒有深慮而通權達變的人士,但苛法之下,臣子不敢勸諫過失,智士不敢為其策畫。
秦國強盛時,雖法令繁密,刑罰嚴酷,天下仍可振起;然衰落時,則百姓怨恨,天下背叛。秦朝不效法古代聖君所立的制度,造成一人發難,宗廟全滅。足見安定與危難的理則、頭緒,相去甚遠。
俗話說:「前面做錯的事不可忘記,那正是後來處事的老師。」所以有德的君主治理國家,可是要觀古知今,才能使國家安定。
綜合賈誼論述,可知秦的亡國在於不知效法古代教化,又去除封建制度,使用嚴刑峻法;於是忠臣不敢言,民心難匯聚,君主不知過錯,佞臣危害天下。反觀堯、舜、文、武、周公以禮治國,以德服人,所以能國祚長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