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華嚴宗,賢首法藏大師,為向武則天解說十界圓融的境界,在八隅上下安置圓鏡,相互照映。將佛像安置在十鏡中間,點燃蠟燭,形成「鏡鏡現像,互相攝入」的景象。與觀看的人交羅齊現,以表示「剎海十界,普容無盡」的《華嚴》奧旨。(出自〈佛祖歷代通載〉)
臺灣人民武裝抗日,遭日本當局鎮壓下來後,有志之士遂改行文化抗日。文協成立的〈主旨書〉說:「合理的運動,穩健的宣傳,有何危險呢?孔子曰:『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』,如此,才是危險而為世道人心所深憂者。」(見張鈞凱〈臺史論述應走出「去中化」陷阱〉)
北宋的佛鑑慧懃禪師,開示大眾,應去奢從儉。他說,先師法演,一生作為,總不奢華,唯好節儉。裝缽的布囊,裝鞋的袋子,百線聯綴,千針縫補,仍愛惜不忍拋棄。曾說:「這兩件東西,跟我出夔關,有五十多年了,豈肯半途而廢,半路丟棄,不與它們相守到老?」(見《禪林寶訓》)
雪公說,八萬四千法門皆講淨法,求明心見性。本性無法修,修惟去迷而已,必須心中清淨。學佛多年不成就者,心外求法之故。必須自心清淨,自心不淨,萬萬阿僧祇劫也不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