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廿一
●吳希仁 講述
● 智光 整理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一、明境通有別
(續上篇)

【釋義】
若惟念自佛,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,惟須一重能所,所謂:以六根為所觀,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。如央掘經云:「所謂彼眼根,於諸如來常,具足無減修,了了分明見。」乃至「彼意根,於諸如來常,具足無減修,了了分明知」等。此則該攝一切諸教、一切禪宗直指法門,罄無不盡也。

「若惟念自佛」,怎麼個惟念自佛呢?看(乙)表,先看虛線畫過來的注解。

一重能所

「由第六識觀自己六根法性」,六根的法性是諸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生滅即不生滅的如來藏性。惟念自佛是指用我們的第六意識來觀自己六根的如來藏性。

這個方法「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」,這叫做料簡。料簡,料就是加以料理,料理就是加以分析;簡就是加以簡別,經過分析後,加以分別,這樣就能更深入了解。

那麼,若是用惟念自佛這種方法,就跟其他二十四種圓通是一樣的,是「唯須一重能所」,用的方法是只有一層的能觀和所觀,能觀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心,所觀是六根的法性,所以說是只有一重能所。

換句話說,就是「不托證果他佛」,托是藉用,不必假借已經證了果的其他佛。因為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佛,全體是佛,部分也是佛,六根一一根的法性也都是佛。「所謂:以六根為所觀」,拿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,作為我們的所觀境。

「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」,剛剛不是說以第六意識為能觀嗎?但是不是我們平常的第六意識呢?我們平常的第六意識是虛妄分別心。我們為什麼要學教理,重點就在這裡。

什麼叫做「妙觀察智相應心品」?妙觀察智,是第六意識轉識成智,轉成妙觀察智。哪一個時候轉?「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圓。」第六識和第七識在因地上就可以轉。怎麼說呢?當我們的第六意識,隨順著所學的經教、佛法的道理,如法修持止觀,跟佛法相應;一相應的時候就開始轉,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了,只是慢慢的轉,分分的轉。

轉的時候,有心王、有心所。譬如大家在這裡聽講,用我們的耳根聽,用我們的眼根看,另外主要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,在那裡研究理解;而且不是只有第六意識的心王起作用,它要起來同時有心所,這得有一點唯識基礎才明白。第六意識心王要起來的時候,與它相應共有五十一個心所,但不是全部的心所都起來。

譬如大家又聽講、又寫字,這裡就有觸、有受、有想、有思、有作意等心所。因為你特別用心要去聽,只想聽上課講的東西,不想聽外面的雜音,那必須要有一點作意。像這樣就包括了作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五個遍行心所;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學的是佛法,裡頭就會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這些相應的善心所也一起起來。

所謂心品,就是指心王和心所結合在一起的一聚心念,這一聚的心王、心所就叫做相應心品。這裡說用妙觀察智的相應心品做為能觀。

觀自性佛

那怎麼觀呢?「如《央掘經》云」,《央掘經》就是《央掘魔羅經》,這一部也是講圓教的道理,裡面講到:「所謂彼眼根,於諸如來常,具足無減修,了了分明見。」剛剛費了那麼大的力氣講自性,觀自性佛,就是為了這一首偈子,這首偈子不容易懂,但是現在應該好懂了。

「所謂彼眼根」,彼就是指眾生,眾生的眼根。「於諸如來常」,對於已經成佛的諸如來來說,返見見自性,體即如來藏,所以生滅即不生滅,法法都是常住不滅。因為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所以眾生的眼根,也是常住不滅。能夠這樣子體悟,眼根就具足一切法。

能夠這樣理解,然後依解起修,這叫做全性德而起修德。在天台家講叫做全性起修,已經懂得一法就具足一切法,所以就這個眼根,其實就具足一切的三千性相諸法。能夠這樣子體達,叫做「具足無減修」,本身具足一切法,沒有減損、沒有剩下。

最後就可以「了了分明見」,就可以清清楚楚見到真如本性,見到中道實相。

觀眼根一法是如此,其他五根也是一樣,所以蕅益大師的《釋義》裡面說:

「乃至彼意根」,眾生的意根,本來是虛妄分別心,是生滅法,但是「於諸如來常」,當悟了的時候,在諸如來的眼裡生滅即不生滅,體即是如來藏,所以是常住不滅。

能夠這樣的話,「具足無減修」,一根一法就具足一切法。以這樣的一個解悟而起行,能夠全性德而起修德,最後就可以「了了分明知」。六根的作用不外見聞覺知,意根就在知,就可以說了了分明知,知什麼呢?知道真如本性,悟到真如本性,見到中道實相。

該攝諸教

這樣的方法,「此則該攝一切諸教」。看(乙)表。

剛剛所講的方法,就是以六根為所觀,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,那就是如同《央掘魔羅經》裡面所講的四句偈。

後面講攝屬,歸納起來,這個方法可以「該攝一切諸教」,所有一切研究教理的法門,都收攝在這裡面。

拿中國佛教來說,偏重在教理方面,不外就是天台宗、賢首宗、慈恩宗、三論宗,這四宗是教門,偏重在研教,當然其中有教有觀。

「一切禪宗直指法門」。諸教是教下,禪宗是宗門,講究參禪開悟。直指就是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。

禪宗從達摩初祖到中國,一直傳到六祖,然後開五葉,五葉就是五宗,包括:臨濟宗、溈仰宗、曹洞宗、雲門宗、法眼宗,後來又再增加兩個宗派──楊岐和黃龍,合起來就叫五宗七派。

跟教下研究經教不一樣,他們等於用特殊的方法,來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,或者是觀心,或者是參話頭等等,有棒有喝,都是特殊的手段。

那麼,他們也被收攝在「惟念自性佛」裡面,所以說「罄無不盡」,完全包括,無有剩下。惟念自佛就可以收攝其他二十四種圓通,罄無不盡。事實上就是講的通途法門,包括有八萬四千法門,通途法門都離不開惟念自佛。也就是都靠自力,不藉證果的他佛力量,只有靠自己修定慧的力量斷惑證果。
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