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十七
●雪窗研學小組
【經文】
舍利弗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【要解】
明上住處、生處,種種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、稱性功德之所成就,故能遍嚴四種淨土,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,令往生也。
復次,佛以大願,作眾生多善根之因;以大行,作眾生多福德之緣。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;而皆是已成,非今非當。
〔研討〕
問: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遍嚴四種淨土,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往生。請問其他佛是否也遍嚴其佛土之四種淨土?
答:每一尊佛的願力都不同,不是做不到,願力不一樣。
只有阿彌陀佛把凡聖同居變成淨土。阿彌陀佛就是要把四土都變成淨土,讓眾生在這淨土之中,很容易速疾成佛。
釋迦牟尼佛當然可以,但他發願要在穢土度眾生。他不是要像阿彌陀佛一樣,把凡聖同居變成淨土。如果釋迦牟尼佛,要把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變成淨土的話,他就不用勸我們發願往生極樂淨土了。
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,確實阿彌陀佛就是遍嚴淨土,是和別的佛不一樣的地方。
問:要怎麼樣的願行,才稱得上大願、大行?如果我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念佛是不是也算大願、大行?
答:學佛最大願是什麼?發成佛的菩提心。想要成佛,自然就會發四弘誓願,所以才會斷無盡煩惱、度無邊眾生、學無量法門、成無上佛道。所以發菩提心念佛,當然願意了生脫死,往生當然會乘願再來。
問:每一尊佛都發菩提心,都發大願。但阿彌陀佛發的大願有何特別?為什麼蕅益大師特別加個「大願」呢?
答:蕅祖說「故能遍嚴四種淨土,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,令往生也」,從這段來看,成就四土莊嚴當中,阿彌陀佛的大願、大行,能夠特別莊嚴凡聖同居土。在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中,最極清淨莊嚴,最能夠成就眾生成佛。
就攝受眾生方面,阿彌陀佛用萬德洪名,讓九界一切凡聖,皆能稟持萬德洪名,即可蒙佛接引。
一個是遍嚴四土,一個是普攝一切凡聖。
問:我們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不是大行?什麼是大行?
答:願、行有時不必拆開來看,事實上是一起的。依願起行,有什麼願,就會起什麼行。既然願是這麼的廣大無邊,行當然是「行山填願海」。
以前雪公老師常說,我們每天在佛前發願,有時是騙佛的,嘴巴說說而已,事實上沒有做出來。但是佛菩薩發願,不是欺騙眾生,有什麼願,就會有什麼行。
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「行願」並沒有拆開來,十大願就是十大行,不需要特別分開來。佛發了願以後,會很持恆的去落實這個行。
我們每天在佛前發願往生,這當然是大願,因為往生就是為了成佛。
問:本來「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之所成就」就可以了,為什麼要加「稱性功德」?
答:蕅祖特別強調「稱性功德」。阿彌陀佛發了大願大行,只有菩提大願才能稱性。這個願是稱性而發,才能稱為「大」願。
如果不稱性,可能會有所缺漏,可能會退轉。只有稱性的願,才能普遍十方三世一切法,這個行也才能普遍十方三世一切法。只有稱性,才是真正的大願大行,才能夠普遍圓滿。
問:蕅益大師注解標出「稱性」,所要傳達的義理為何?
答:蕅益大師注解,跟其他祖師注解,最大的不同就在此。
蕅益大師把《阿彌陀經》的境界,都看成稱性的境界,稱合佛性的世界。也就是說,阿彌陀佛是用大願大行成佛,成佛以後用佛的境界來打造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本身就是稱合本性的境界。
按照這樣,經文雖無「稱性」二字,就意義上說,是含攝在其中的。所以八功德水、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、眾鳥演法……,所有極樂世界一沙一塵,全部都是稱性,稱合本性。
我們念佛時要如何與這個佛世界有交集?《要解》後面講「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,而且是「皆是已成,非今非當」。
為什麼已成?如果這是我們所沒有的,那就要花十年、二十年慢慢累積,那就不叫已成。說已成,一定是有我們和佛一樣的東西──本性,本性一樣。
所以阿彌陀佛用本性來設計極樂世界、莊嚴極樂世界,我們用念佛來自緣本性,當然這個本性是我們早就有的,只是我們不知道。
這是《彌陀要解》最為獨到的地方,所以後面會講「性相圓明,撤盡法門邊畔界限」(成時大師旁注《要解》文「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,作增上本質」),這是有佛性稱性功德,才做得到。
問:稱性是說要大開圓解、明心見性,之後所願所行才能稱合本性。那我們凡夫俗子信願持名算不算是稱性?
答:《印祖文鈔》裡常講,念佛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,故得因賅果海,果徹因源。所以持名念佛即屬稱性。如果信願持名不能稱性,怎麼能夠往生成佛?成佛要跟菩提契合,要大願大行。信願持名就是大願大行,因為契合了真如本性,暗合道妙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普賢菩薩十大願就是十大行,佛發了願以後,即持恆地去行。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