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是眾妙之門
●淨照
【圖說】釋迦佛成道後,回到迦毗羅衛城探望父王,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。

人們對於離家修行的出家人,總是認為他們與親人從此恩斷義絕,冷漠地置親情於道外,實則如何?請看元代優曇普度大師在《蓮宗寶鑑.孝養父母》一文,事理並舉,闡明佛門究竟大孝。優曇大師說:

孝養為先

「念佛乃諸法之要,孝養為百行之先」,在眾多法門中,念佛是最扼要的;在眾多行門中,盡孝是當務之急。孝心就是佛心的體現,孝行就是佛行的實踐。想要在佛法上,能和諸佛一樣修行證果,必須先做到孝養雙親。所以,宗賾禪師說:「孝之一字,眾妙之門。」從孝這一個字,可以生出無邊的妙法,孝順是達成美好結果的必經門徑。

佛法教導眾生以孝為根本,佛法經典以孝順父母為戒律。宗賾禪師的話,清楚明白說出因果定律,給予後人寶貴的訓誡,指出光明之路;直接了當,讓我們聽後頓開心地,當下明白了悟。

世出世孝

孝順,有在家之孝和出家之孝的區別。

在家的孝順,如果父母疼愛子女,子女要歡喜地接受,並且終生不忘孝養父母。如果父母厭惡子女,子女仍當不辭勞苦,不埋怨父母,承順父母的臉色行事,在物質上和精神上,盡心奉養。

出家的孝順,割斷恩愛,辭別雙親,出家修行。布衣疏食,以契入心性本源,證入真如無為,廣度有情,才能略報父母深厚的養育之恩;歸向解脫自在的涅槃,這才是報答慈親的捷徑。不但未來能獲得法益,也可以當世成就。

釋迦牟尼佛還是悉達多太子時,深夜出城,辭親修行;過去世也曾於雪山修行悟道。

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俗姓盧,三歲喪父,母親守志撫養,家境貧困,長大後靠賣柴收入奉養母親。有一天,惠能背著木柴到市上,聽人念誦《金剛經》,有所感悟,問明經從何來。惠能發心出外求道,有人資助銀兩,惠能全部交給老母親,才跋山涉水,從廣東走到湖北東禪寺,拜五祖弘忍為師,修行開悟,成為禪宗六祖。

出家雖然是為了求法而斷絕恩情,但也應常思報答養育恩澤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成道後,回到迦毗羅衛城探望父王,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如果雙親生活貧困,無依無靠,雖然身為出家人,也應該親自侍奉三餐起居。畢陵伽婆蹉尊者因父母年事已高,無謀生能力,陷入貧窮的困境,他很想供養父母衣食所需,但想到自己已經出家,顧忌是否有違戒律,所以請問佛陀。佛陀知道後,便以此事召集所有比丘僧,當眾宣告:「比丘們,你們聽好!若有人在長達百年的歲月中,以右肩擔著父親,左肩擔著母親,讓父母親在自己的左右肩上大小便,並以世上極為珍貴的衣食供養他們,猶不能報答父母須臾的養育之恩。從今起,所有的比丘都應當盡心盡力,盡一輩子的時間,孝敬供養父母,如果不這麼做,得重罪!」

五祖弘忍禪師,七歲時從四祖道信禪師出家。母親周氏將兒子交給四祖,然後離開,到處謀生。後來她自覺老了,便到寺廟找弘忍禪師,希望兒子可以照顧她,安享晚年。弘忍禪師安排母親住在寺中──養母堂,並規定母親每天要做一定的工作,念相當遍數的佛號。幾年後,周氏預知時至,說了一首偈便往生了。

唐朝的陳尊宿,出家法名叫做道明,曾親近黃蘗希運禪師,參禪開悟。因住在睦州(浙江)龍興寺,為了尊重他,稱其為「陳睦州」。後來,兄弟都沒了,只剩下年老的母親,為了照顧母親,還俗回家。回家後做草鞋、蒲鞋以維持生活,孝養母親,所以後人稱他「陳蒲鞋」。他就住在開元寺的旁邊,早晚帶著母親念佛,並請求母親皈依三寶,後來往生的瑞相都很好。

《高僧傳》記載,高麗的道朗法師,三論宗宗匠,母親年老又得疾病,他將母親及經論文疏,各置扁擔一頭,不想用背的,而是橫著挑擔,到處傳揚佛化,並侍奉母親,當時的人稱他是「橫行朗」。

同生蓮邦

出家人,雖然以佛法妙味為甘旨,應當不忘盡孝父母,報答親恩。在為佛門盡力的同時,也不失敦倫盡分之禮。不但今世父母,即使是多生多劫以來的父母都當報答。不只是自己一人的父母,即使是法界眾生的父母也都應當度脫,同登究竟成佛的彼岸。這麼做,即使是周公以天子之禮祭先祖的孝心,也難以相提並論。若能為眾生開示念佛法門,撥開迷津,令天下父母同生蓮邦,將遠遠超越潁考叔的孝心。

事佛事親

出家之孝的利益是非常廣大的!如果因緣不成熟,父母不允許出家,那麼就應該在家學佛行孝,勸雙親修行出世了脫生死之因。如果能夠不離世俗,修真實法,也是有成佛的途徑。

回想嬰兒時受到雙親的呵護,如今自當盡孝於父母膝下,既可報答父母養育的恩德,又可以圓滿一佛乘的成就。希望藉著本文,使在家居士於孝親有解有行,出家則無有局隘。有人為學佛而疏於孝親,讀了這篇文字,或許可以事佛事親兩全其美。

光陰易逝,父母難忘!雙親在堂,像如來住世。希望以此上報親恩,圓滿成就念佛功德。父母歡喜則諸佛歡喜,此心清淨則佛土清淨,可謂:野色更無山隔斷,月光直與水相通。

孝中大孝

蓮池大師說:「人子於父母,服勞奉養以安之,孝也。立身行道以顯之,大孝也。勸以念佛法門,俾得生淨土,大孝之大孝也。」為人子女,對於父母,服勞奉養,使父母生活過得安樂,這是孝順。如果能夠自立於道,人格聲名稱揚於世,以榮耀父母,這是大孝。至於以念佛法門,勸導父母,使父母得以往生西方淨土,這是大孝中的大孝。就像宗賾大師,度化母親往生西方,可以說就是「大孝中的大孝」了。

《觀經》淨業三福,第一福業就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可得人天福報,亦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首要條件。



【圖說】弘忍禪師七歲時,周氏將他交給四祖,然後到處謀生。母親年老,弘忍禪師安排住在寺中養母堂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沙健庵居士往生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