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解經典,何以說是「解釋」?《大智度論》說,如布囊中有寶物,若開口繫綁著,誰也不知囊中有何寶物。為人解釋經中義理,如解開經典的囊口。又比如一件沉重的物品,若將它一塊塊分析變輕了,就容易搬動。以種種故事譬喻,解析經典,便令人容易瞭解。故注經叫「解釋」。
日本高二國語課本第三冊的古典漢文(文言文),統計上、下兩本課本共計有六十一篇;選文出處也多元,既囊括諸子百家,如孔、孟、老、莊等,也包括唐宋詩人李白、杜甫等。其他如志人、志怪小說,《世說新語》和《搜神記》等皆有納入。(周祝瑛〈日課本不去中〉)
《染香集》等書,凡是臨終正念者,便登入。往生的瑞像,有的隱秘,有的明顯,未可一定,但一定要「徵諸素行」,從平常行持來證明。若往生者願力不深,功夫不熟,直到臨終才肯念佛,這難保決定有往生淨土。在《回心錄》,如王貞生、施靜巖等人,臨終真誠念的十句佛號,有百倍的勇氣,必得如此才可確定生西,否則名實不符,恐魚目混珠。(《淨土聖賢錄續編.凡例》)
雪公說,凡夫雖知清淨,也能演說清淨,然境界不能轉變。如看平劇,能由臉譜辨別忠臣孝子,但是自問為忠臣嗎?孝子嗎?雖知而不能行。我自大陸講經至今,已六十年,益知成就實難,唯學淨土求往生,始有成就。諸位學佛必須實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