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,不堪新潮風尚,吹得人東倒西歪,快速的運轉叫人頭昏眼花,很自然懷念起過去傳統,那緩慢不變的腳步,愈發濃郁可觀。
臺鐵在星期天,重新啟動蒸汽火車頭,出站前,汽笛一聲長鳴,引得路人紛紛側目。年紀小的孩子,出生下來就沒見過會叫的火車,聽到汽笛「剝」聲,那分驚奇真是難以形容。
三峽老街,也重新以古早風采呈現,街道容貌、商店門面,力求有古早味,連販售的商品都是走典雅風格。梵蒂岡的侍衛,幾百年來一直是以瑞士兵擔任,因為瑞士人忠貞可靠,教廷至今還沒有改變的意思。
復古風雖然吹遍大地,可惜多只是有古樣子而已,少了那一分古味。西湖邊的靈隱寺,有飛來古峰,有濟顛和尚化跡,有蘇東坡辦公亭,應該是古風盎然才對。現今去靈隱寺,殿宇全部翻新,佛菩薩聖像是重塑的新面貌,鎮日遊人如織,摩肩擦踵,那分靜謐古風不知何處可以尋得?少了古風,味道就差了。
師長轉輾病榻,飽受化療之苦,趁著病閒,捎來〈淨土聖賢〉文章,讀來彌足珍貴。這次的淨土聖賢,說的是宋代知禮大師,大師是佛子羅睺羅轉世的再來人。大師在寧波建立「念佛施戒會」,率領大眾修持道業,親手書寫疏文,勸導大眾,若要往生極樂淨土,只要稱念佛號,修學彌陀的慈悲,一定為阿彌陀佛的廣大本願所攝取。
這個萬人共修的蓮社,每年仲春二月,集合在一起,同修供養,同聽法音,集萬人的心力,合成共同的志向,誓願求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。知禮大師勸大眾,心心繫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日日剋期發願往生。
想想,現在置身念佛堂,念的佛號與大師當年所勸沒兩樣,求生的目標一樣是極樂淨土,用的方法也是持名念佛。在當時的蓮社,不就是這般念佛嗎?淨土念佛最需遵循古法,最不需要趕時髦,最不需要時時求新求變,最不必求什麼新法器、好設備。要學的是古德那分工夫,如貓捉老鼠,死命盯住佛號。要像老翁滴油瓶的心志不分,把每一句佛號滴進心中。拿出母雞孵蛋的本領,老老實實地把佛號孵出個成績來。
現代人念佛,用的功夫如能走復古風,一定能吹出幾許道味來。念佛如何思古之幽情?
學習蕅益大師的「賴有一串念珠,孤明六字全提出」。
效法印光大師的「至誠恭敬,攝耳諦聽,十句記數」三部曲。
牢記雪公「百八聲不亂」的耳提面命。
念佛走復古風,真能成就嗎?蕅祖往生前,詩裡透露已是「名字位中真佛眼」;印祖是「端身正坐,口唇微動念佛」,安詳而去;雪公往生前一天,還到有佛的地方三問訊。看三位大德留下的最後一著,便知去處定是超絕殊勝。
新浪翻成舊浪來,古人也曾作新人,那些古早的事物值得念念不捨?先聖典籍、昔時風範、物蘊真意、先人手澤……,只要不失道味,相信,人們都會懷念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