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十八
●雪窗研學小組
【經文】
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為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,盛眾妙華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。還到本國。飯食經行。
【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】
又舍利子,極樂世界淨佛土中,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,音曲和雅甚可愛樂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,諸惡煩惱悉皆消滅,無量善法漸次增長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……
又舍利子,極樂世界淨佛土中,周遍大地真金合成,其觸柔軟香潔光明,無量無邊妙寶間飾。……
又舍利子,極樂世界淨佛土中,晝夜六時,常雨種種上妙天華,光澤香潔細軟雜色,雖令見者身心適悅,而不貪著,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。彼有情類晝夜六時,常持供養無量壽佛;每晨朝時持此天華,於一食頃,飛至他方無量世界,供養百千俱胝諸佛;於諸佛所,各以百千俱胝樹花,持散供養。還至本處,遊天住等。
【要解】
樂是聲塵,地是色塵,華是色、香二塵,食是味塵,盛華、散華、經行是觸塵。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。
〔研討〕
問:這一段「合釋能受所受」,請問這一段經文那裡是能受?
答:能受是能受用人,「其土眾生」是能受人,所受用是色聲香味觸五塵。
問:「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,盛眾妙華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」為何叫「清旦」?在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有什麼意義?
答:清旦指白天最開始的時候,此時供佛,表至誠恭敬。又旦是夜氣清明之際,清旦供佛,心比較清淨。
問:這一段供養佛,依玄奘大師的翻譯,是供養什麼佛?都是在清旦供養嗎?
答:玄奘大師按照梵文翻譯。所供養諸佛,第一是本土的無量壽佛,第二是別的世界的他方佛。供養阿彌陀佛是晝夜六時都供養,隨時供養。供養他方諸佛,則是在清旦。
供養本尊阿彌陀佛這一段,鳩摩羅什大師沒有翻譯出來,但按常理,要供養他方諸佛前,一定先供養自己世界的佛,應有親疏之別。供養的也絕對不只十萬億佛,是供養無量世界百千俱胝諸佛,所有的佛都能供養。
問:「常作天樂」、「常以清旦」,這個「常」是指經常,還是要做什麼解釋?
答:「常作天樂」的「常」是恆常,因為天樂是自然發出的,沒有間斷。而「常以清旦」的「常」是指每天有的習慣。
問:「天樂」解釋有二,一是自然演奏的音樂,二是指天人演奏的音樂,應該如何解釋?
答:依《便蒙鈔》的解釋:「常作天樂者,此土五塵,以天為極,故曰天樂、天衣、天食等也。然彼土音樂,非天可比。……此稱天樂者,一者,順此方凡情;二者,乃第一義天之樂也。以佛國土中,隨拈一法,皆彌陀三身四德,毫無差別也。」
第一,此處講「天樂」是順應此地眾生來說,因為在三界六道中以天為最高,但經文所稱之彼土天樂,遠比世間天樂勝千億萬倍,是無法比喻的。第二,這裡的「天樂」乃第一義天之樂,非世間天樂,而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,所以是從佛性、法性所出的。
問:自然而作的音樂是怎麼來的?自然而作應該也有源頭,源頭是什麼?
答:玄奘大師翻譯為「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」。此自然指第一義天樂,即佛的音樂,正如後面的經文,這一切依正報,所有的施設,「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」。
問:為什麼地是色塵?我們踩下去的感覺,是否有觸塵包括在裡面?
答:地包括觸塵,《要解》是就其中一點來說明,後面經行是觸塵,即有包括。色塵是眼根所攝,我們到一個地方,一定先看到大地,然後再踩上去。極樂世界的一片大地,就是黃金為地。
問:「常作天樂」是耳根聲塵,請問為什麼擺在這一段「五根五塵明受用」中的第一句?釋迦牟尼佛為何不先講色塵黃金為地,或色塵、香塵雨天曼陀羅華,或味塵、觸塵飯食經行?
答:娑婆世界的眾生,五根中耳根最利,後面一段也是約耳根聲塵來講。
問:這一段經文對我們有何啟發?
答:這一段經文從「常作天樂,黃金為地,晝夜六時……」,一路順下來,容易簡單看過。雪公老師在《阿彌陀經義蘊》中對我們做更深的啟發。
極樂世界「常作天樂」,天樂是聲塵,也就是說,極樂世界的音樂是很柔和、微妙、悅耳的天樂;但雪公老師要我們想到的是,極樂世界沒有什麼聲音?
極樂世界沒有噪音、槍聲、叫罵聲、斥責聲、講話聲……,這一些會令我們不舒服的聲音,都沒有。
極樂世界的聲音悅耳,不會使我們煩躁。娑婆世界很多人心會不定,就是因為有很多聲音,會令我們苦惱,而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聲音。
問:如果讀到「黃金為地」時,請問你會想到極樂世界沒有什麼?這一段釋迦牟尼佛是為了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」,黃金為地是色塵,能啟發我們極樂世界沒有什麼?
答:娑婆世界眾生看到垃圾最苦惱,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垃圾,沒有灰塵、雜物。都是非常平坦柔軟的黃金為地,看起來非常爽心悅目的大地。下面都可以此類推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娑婆世界眾生看到垃圾最苦惱,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灰塵、雜物,都是非常平坦柔軟的黃金為地。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