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涅槃岸
《大般若經》的全稱是《大般若波羅密多經》。在此經中,世尊於師子座上,結跏趺坐,入等持王妙三摩地。從定而起,通身放光,照無量諸佛世界;復入師子遊戲三昧,令十方世界,六種震動,此彼眾生,皆得相見。十方佛土諸菩薩眾各奉佛命,持千莖金蓮華皆來集會聽法。
「般若」,乃梵文,意為妙智慧,不同於世間俗智,為真如理體本具的正智。「波羅密(多)」,亦為梵文,譯為到彼岸,自生死流轉的此岸,到涅槃解脫的彼岸。合而言之,即指透過不可思議之妙智慧,而到達涅槃的彼岸。
敬法直譯
《大般若經》卷帙浩繁,因此在正式翻譯全文之前,便有一些譯經家,先行譯出部分經文流通於世。
直至玄奘大師圓寂前,才將整部六百卷的經文全部翻譯完畢。大師以其才學之高及悟證之深,再則為尊重法寶故,所譯經典多採「直譯」(忠於原典、逐字翻譯),而不同於前人所用的「意譯」(以「達意」為原則而信筆直譯)。《大般若經》多達六百卷,即是在大師的堅持下,用「直譯」的方式所完成的鉅著。
玄奘大師自印度留學歸國後,便致力於經典的翻譯。此經雖然早已有若干譯本,但為求經典之完備,眾人仍勸請玄奘大師翻譯此經。
然而此經部帙繁多,且在京城事務必雜,再加上大師自思人命無常恐難得了,特奏請皇帝准至夏宮—玉華寺專心於翻譯此經。
於高宗顯慶五年正月初一開始翻譯,歷經四年時間,至龍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,方乃完成。
翻譯期間,因原梵本總有二十萬首偈頌,文本廣大,大師的弟子每每請大師略刪原文,除繁去重,以前人「意譯」的方式來翻譯。大師聽取眾人之建議,便欲採用此法。
然而就在這麼決定的當晚,大師在睡夢中,便夢到了許多很恐怖的事情,以種種的狀況來警告他。比如:乘坐著毀損的車子、走在險峻的道路上、猛獸追趕著他等等。大師一覺醒來,汗流浹背,感到非常驚懼,便向眾人說明自己所夢到的情況,決定還是採用「直譯」廣翻的方式。
當天晚上,大師就夢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,照耀著自己,身心舒暢;手裡拿著華燈,供養諸佛;高昇法座,為大眾說法,許多人圍繞,讚歎恭敬他。大師醒來後,感到非常高興,因此不敢隨便更改經文,就著梵本所說而來翻譯。
心誠則靈
大師在西域所得的梵本有三種,每當翻譯有疑問的地方,必定校對三種版本,反覆推敲,才下筆著文,審慎之心,古來無比。
又或當翻譯到文深義奧、不甚明了之處,必見奇特境界,好像有人在指點他,幫助他理解。大師自己這麼說:「這種悟境,哪是我淺薄學問所能知了,一定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的加被,才讓我通曉的啊!」
經文的初會有〈嚴淨佛土品〉,品中說有諸大菩薩眾,以神通盛著上妙珍寶、諸妙香花等,供養莊嚴說法之處。
當時玉華寺的住持慧德,及翻經僧嘉尚兩位和尚,在夜裡共同夢見玉華寺內廣博嚴淨,種種勝妙之寶盈滿寺中,無量僧眾前來供養《大般若經》;寺內牆壁有眾寶莊嚴,地上遍布名花;到了譯經院,境界更加勝妙,如同經文記載的一般。
夢及於此,二人歡喜驚覺,把此事說給大師聽,大師說:「正在翻譯〈嚴淨佛土品〉,菩薩必定是前來供養法寶,你們所見到的情況是可以相信的。」
如此種種莊嚴事相,在譯經期間屢見不鮮。大師在翻譯完《大般若經》後,便覺身力衰竭,於隔年(麟德元年)春天,右脅而臥,捨報往生。可見玄奘大師的苦心及譯經之難。
異譯別譯
在三藏經典中,般若部的經典約佔「經藏」的三分之一,而《大般若經》即佔般若部的四分之三,其餘的四分之一才是《小品》、《金剛》等般若部經典。《大般若經》全經共有四處、十六會、六百卷。
四處,係指佛陀宣說本經的四個處所,即:王舍城鷲峰山、舍衛國給孤獨園、他化自在天王宮、王舍城竹林精舍。
十六會中,第一、三、五、十一至十六等九會,為玄奘大師新譯,共計四百八十一卷,其餘七會為重譯。十六會中,初會至第五會,如汪洋大海,具陳大義;第六會至第十會,如江河支流;第十一分至第十六分,為六度之別說。
前面提到《大般若經》的部分經文,有別譯本的流通。
第二會有三種同本異譯:《放光般若波羅密經》、《光讚般若波羅密經》、《摩訶般若波羅密經》(俗稱《大品般若經》)。
第四會有六種同本異譯:《道行般若波羅密經》、《大明度無極經》、《摩訶般若鈔經》、《小品般若波羅密經》、《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》、《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》。
第六會有《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》一種同本異譯。
第七會有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》、《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》二種同本異譯。
第八會有《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》一種同本異譯。
第九會有五種同本異譯: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(秦譯)、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(魏譯)、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(陳譯)、《金剛能斷般若經》、《能斷金剛般若經》。
其中八種般若經典:《大品》、《放光》、《光讚》、《小品》、《道行》、《勝天王》、《文殊》、《金剛》,向來即被稱為「八部般若」而並行於世。
由此可知《大般若經》實乃集諸部般若之大成。若能不厭其繁,潛心細讀,必收滌蕩執情、融通淘汰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