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在居住的鄉里中,外表容貌溫和恭敬,好像不善於說話。但在祭祀祖先的宗廟,和議論政事的朝廷中,說話論辯十分明白清楚,一切都謹慎用心。
上早朝時,孔子和同列的下大夫交談,呈現出和樂融融的樣貌;和三家上大夫說話,言詞態度中正不阿。等到國君上朝聽政時,孔子容貌恭敬而且威儀從容適中。
〈鄉黨篇〉詳細記錄孔子的生活言行,可以近距離去觀察聖人,在平易之中有何不凡的氣象。全篇只算一章,分成幾節來探究。
「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」「鄉黨」,古代「鄉」,一萬兩千五百家;「黨」,五百家。此處「鄉黨」指孔子生長的鄉里。「恂恂」,溫和恭敬。「如」,語助詞。鄉黨是孔子出生成長的地方,是父兄宗族的所在,恭敬父母長輩,也對居住的鄉里及家鄉所有人恭敬,這是中華文化的仁德親厚。
「其在宗廟朝廷,便便言,唯謹爾。」「宗」,尊的意思,指祖先。「廟」,容貌。「宗廟」是像祖先的容貌,作為緬懷祖先舉行祭祀的地方。「朝」,見或早的意思,早上面見國君議政,同時也指議政的地方。「廷」,平地,指出議政之處是在平地之上。「便便」,論辯清楚明白。「唯」,發語詞。「爾」,語尾助詞,表示肯定的意思。宗廟祭祀時,禮法不容紊亂;朝廷議政時,為公眾辦事,替百姓謀福利,不可鄉愿含糊。發言議論,必須辨明清楚,一切謹慎從事,切忌高談闊論貽誤大眾。
「朝,與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。與上大夫言,誾誾如也。」「上大夫」,指「卿」,國君之下設「卿」來分擔國事,例如魯國掌權的孟孫、叔孫、季孫三家。「下大夫」,在上大夫下設置,輔助上大夫處理政務,孔子地位應是下大夫。「侃侃」,和樂的樣子。孔子與同列的下大夫交談,和樂而不會剛直、不客氣。「誾誾」,中正的樣子。孔子對上大夫長官說話,中正謹慎而不討好。
魯國掌權大夫季康子,對國內偷盜猖獗感到十分憂愁,就向國老孔子請問解決之道。孔子鄭重地對季康子說: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」假使您自己不過分貪欲、不僭越本分,人民必然受到感化而有羞恥心,即使獎賞他去做偷盜的壞事,也不願意做。孔子回答上大夫季康子,不阿諛巴結,直指問題根源,態度中正懇切,不為個人名位著想,是常人所難做到的。
「君在,踧踖如也,與與如也。」「踧踖」,恭敬的樣子。「與與」,威儀適中,從容不緊張。前面經文的上朝,是國君尚未蒞臨朝廷,此處「君在」表示國君已視朝聽政。就今日來說,會議都有主席,開會也必須恭敬主席,因為主席代表公眾,處理公眾事務,不可自己逞能,放肆隨便而讓公眾受到損害。
這兩節經文,紀錄了孔子的言語及態度。觀摩聖人的言行氣象,從容不迫而合乎禮節。我們在平時生活工作與待人接物中,也可隨分學習,是修道辦事安定身心的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