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五十四
●簡智果 講述 
●珍沼、孟昌整理
(謝懷毅《極樂勝境圖》)
【圖說】極樂國土天人眾,想要居住的宮殿樓閣變大變小,宮殿樓閣即隨其心念變大變小。

頌文:愛樂佛法味,禪三昧為食。

「禪悅食」功德甚大,不但能資益法身慧命,而且也能延續身命,今舉一事實證明。

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,所著作的《天臺止觀》總共有四部:《圓頓止觀》(即《摩訶止觀》)、《漸次止觀》(即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》)、《不定止觀》(即《六妙門》)、《小止觀》(亦名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,乃《摩訶止觀》之概要)。這四部「止觀」中,《小止觀》著作的因緣為何?

原來智者大師的俗家胞兄陳鍼,在朝廷中擔任「參軍」職務,在四十歲那一年,有天遇到八仙之一的張果老,他對陳鍼說:「我看你的面相,推算出你陽壽已盡,在一個月之後,必死無疑!」陳鍼聽後,大吃一驚,心正慌亂,想到唯一的辦法,就是找他的弟弟智者大師解救,就前去請問智者大師,有什麼辦法可以逃過死魔的召見?

當時智者大師就為陳鍼說了這部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,教他哥哥修習「止觀」。何謂「止觀」?止,梵語名「奢摩他」,此翻為「止」。止息妄念,放下萬緣,專注於所修的法門上。由此能生「定」,所謂「因止而生定」(知止而後有定)。觀,梵語名「毗婆舍那」,此譯為「觀」。即觀察所修的法門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由此能生慧,所謂「因觀而發慧」。

譬如修念佛法門,在念佛時,即有「止觀」的功夫。萬緣放下,佛號提起,專注在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上,即是「止」。將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口念耳聽,念得清清楚楚,聽得明明白白,即是「觀」。

「止觀」是就「修因」來說,而「定慧」或「禪三昧」則是就「果」上來說,事實上,「止觀」與「禪三昧」是「系出同門」,意義是相同的。

智者大師對陳鍼說:「你只要按照修習止觀的方法—具五緣(持戒清淨、衣食具足、閒居靜處、息諸緣務、近善知識)、呵五欲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、棄五蓋(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)、調和五事(調心不沉不浮、調身不緩不急、調息不澀不滑、調眠不節不恣、調食不飢不飽)、具修五方便法(欲、精進、念、巧慧、一心)—努力去修持,必定可以改變命運,逃過死神的召見。」

陳鍼因為怕死,就很認真地依照智者大師的方法修行,結果一個月後沒死,過了一年也沒死。到了第二年,陳鍼又遇到張果老,張果老看到他還在人間,看著他的相貌說:「你做了大好事、大善事,面相完全改變了,我看你還可以再活十幾年!」又問他:「你到底做了什麼大善事?或是吃了什麼長生不死藥?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現象?」陳鍼老老實實的回答說:「我並沒做什麼大善事,或吃什麼長生不死藥,只是聽從我弟弟智者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,切實去修行而已。」這時仙人張果老大大讚歎說:「佛法真是不可思議!止觀法門真是了不起!竟然能夠使人起死回生,使人延年益壽,使人健康長壽,真是太神奇了!」從此以後,這一部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就流行到全國各地。

智者大師的哥哥陳鍼,因為修學止觀,又活了十五年,而且臨命終時非常自在,預知時至,與親友們一一辭行,然後結跏趺坐,無疾而終。但是大家必須知道,陳鍼修學止觀而延年益壽,只不過是得到止觀的一點皮毛利益而已。當知修學止觀,最大的利益,是能資益法身慧命、啟發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,這一點不可不知。

受用隨念願

這一段「受用功德」的頌文,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在日常生活中,受用衣、食、住等的功德莊嚴相,所謂「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思住得住」,可說是萬事如意,心想事成。極樂世界衣、食、住殊勝的功德,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大願、修大行所成就的。

先舉「衣服隨念願」來證明。根據唐菩提流志三藏所翻譯的本子,是第三十八條大願。「若我成佛」,假若我法藏將來成佛時。「國中眾生」,往生到我國土中的眾生。「所須衣服」,所需要的衣服。「隨念即至」,隨著他們的念頭,衣服馬上來到眼前。「如佛命,善來比丘,法服自然在體」,就像佛在世時,有人善根成熟,發心出家,佛說:「發心出家受具足戒,很好啊!」佛的話才說完,這個人馬上就捨去俗家的衣服,如法的袈裟自然就披在他身上。「若不爾者,不取菩提」,假若我國土中的眾生不能如此的話,我法藏就不成佛。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「思衣得衣」,就是法藏菩薩這一條「衣服隨念願」的功德所成就的。

再說「飲食隨念願」。根據東漢支婁迦讖所翻譯的本子,是第二十三條大願。「我作佛時」,我法藏將來成佛時。「我國諸菩薩欲飯時」,往生到我國土中發菩提心的菩薩眾,想要吃飯時。「則七寶鉢中,生自然百味飲食在前」,就在七寶所合成的鉢當中,自然就生出各種口味,或喝的、或吃的食物。「食已鉢皆自然去」,吃過飯後,七寶鉢就自然消失,絕無杯盤狼藉的情形。「不爾者,我不作佛」,假若不能如此的話,我法藏就不成佛。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「思食得食」,就是法藏菩薩這一條「飲食隨念願」的功德所成就的。這種飲食是「出世間食」,名「法喜食」與「禪悅食」。

再說「思住得住」。根據大本《阿彌陀經》曹魏譯本的記載,「無量壽國,其諸天人」,西方極樂國土的天人眾。「所居舍宅,宮殿樓閣」,所居住的房舍、住宅,如宮殿、樓閣等。「稱其形色」,都適合天人眾的色身。「高下大小,隨意所欲,應念即至」,若天人眾,想要高高地居住在虛空之中,他們所居的宮殿樓閣便隨其心念,高高地上升到虛空之中。若天人眾想要下降到地面,那麼所居的宮殿即隨其心念,下降到地面上。同樣的,若天人眾想要所居住的宮殿、樓閣變大(或小),那麼宮殿、樓閣即隨其心念變大(或小)。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上也說,西方極樂國土的人天眾,若想要居住的宮殿樓閣,或一由旬的寬度,或一百由旬的寬度,或一千由旬的寬度;或想要所居住的宮殿樓閣有一千間,或一萬間,都能隨心所欲,心想事成。以上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眾生「思住得住」的情形。

由以上所引的經文與注解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每天受用衣、食、住殊勝微妙的情況。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國土第十四種「受用功德」,略說竟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智者大師教哥哥陳鍼,修學止觀延壽,且啟發本具智慧德相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