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廿三
●吳希仁 講述
● 智光 整理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一、明境通有別
(續上篇)

【釋義】
若自他俱念,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復別。先須開圓頓解,了知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,自他本自不二,乃托他佛以顯本性。「故應佛顯,知本性明,托外義成,唯心觀立。」此則開圓解處,與諸聖同;托他佛處,與諸聖異。《十六觀經》所謂「勝異方便」,今文所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由其方便最為勝異,故更不假餘方便也。

「若自他俱念」,第三種,就是指雙念自他佛,也念自性佛,也念他佛。參考(丁)表。

同而復別

先料簡,「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復別」,跟其他二十四種圓通相同,卻是又不一樣。怎麼相同又不一樣呢?

「先須開圓頓解」,必須要大開圓解,這是教下講的話。什麼叫大開圓解呢?剛剛我們所說的,如來藏是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所以「了知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;不但是三無差別,而且是「自他本自不二」,我們自己和已經成佛的他佛,其實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經典上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

得先開圓頓解,在宗門就是參禪大徹大悟。宗門大徹大悟在悟什麼呢?就是悟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,自他本自不二的道理。像這樣能夠大開圓解,則與諸聖同,跟其他二十四種圓通是一樣的,二十四種圓通也都須先開圓頓解。

「乃托他佛以顯本性」,但是他又藉著已經成佛的他佛,這就跟二十四種圓通不一樣了,所以叫做「同而復別」。

雙念自他

看講表虛線畫過來:「須先開圓解,知三無差別、自他不二之理」,須先開圓解,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還有我們跟佛自他不二的圓頓理。這個得慢慢研究,慢慢體會,等到體會到了,就大開圓解了。像蕅益大師就是大開圓解,不但大徹大悟,而且是大開圓解,所以他既通宗又通教。

接著,「然後托念他佛,以顯吾人本性」。譬如我們念的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已經證果的他佛,藉著念阿彌陀佛以顯我們的本性,來顯發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。「此亦須具兩重能所」,如此一來,也一樣包括有兩重的能所。先開圓解就有一重能所,托念他佛又有一重能所。

應現佛身

那麼,又開了圓解,然後又藉著念他佛,來顯發我們自己的本性,如此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?這就是天台知禮大師在注解《十六觀經》的《妙宗鈔》裡所講的:「故應佛顯」。當我們雙念自他佛,到了相當程度的時候,應佛,就是應現的他佛,阿彌陀佛回應眾生所修的程度,然後顯現各種佛身。

例如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,生前在入定中就見到了佛。見到佛,是見到佛的法身,還是佛的報身,或是佛的化身?這就隨著個人修行的功夫深淺而不一樣。

我們功夫淺,還沒有斷根本無明惑以前,所見到的都是應身佛。當然應身有大身、有小身,小身是丈六八尺,如果是大身甚至大如須彌山,那是尊特身,但是還是屬於應身佛。

至於已經伏斷根本無明,那可能就見到報身佛了。就如同我們誦〈讚佛偈〉所念的,「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」,這是屬於報身佛。

顯發本性

應現的佛,或是應身佛、或是報身佛,就顯現讓我們看。因為有開圓解,懂得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及自他不二的道理,所以「知本性明」,知道並沒有離開自己的本性,應現的佛顯現,其實正是顯發出我們的真如本性來。

這樣子有兩層意義:

第一層是「托外義成」,藉著念外面的佛這一層意義是成立的。

另外,「唯心觀立」,還有萬法唯心所造、萬法唯識所現,雖然是他佛應現,也是離不開我們的自心。經教裡面講,修觀剛開始時用的是「唯心識觀」,慢慢到了一個程度,用的就是「真如實觀」。既然已開圓解,自然了達是唯心所造、唯識所現的道理,所以唯心識觀也成立了。

這在《妙宗鈔》裡面,知禮大師稱為「約心觀佛」,一方面觀他佛,一方面又了解即是我們自心本性,這就叫做自他不二。

勝異方便

再說下面攝屬的部分。

「此則開圓解處,與諸聖同」,大開圓解這個地方,跟其他二十四種圓通一樣。

「托他佛處,與諸聖異」,藉著已經證果的他佛,這個就跟二十四種圓通不一樣了。

「《十六觀經》所謂勝異方便」,在《十六觀經》裡頭,佛跟當機眾韋提希說,我有勝異方便,很殊勝,很特別的方便法,就是指的這個雙念自他佛。

「今文所謂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此處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,經文所講的「不假方便」,不再假借其他的方便法,就是只有以這個方法,「自得心開」,自自然然就能夠心開意解,就能夠開悟,就能夠悟無生法忍。

怎麼講呢?「由其方便是最為勝異」,因為這個就是最殊勝、最特別,異就是特別,所以稱為特別法門。

「故更不假餘方便也」,所以不必再借用其他的方便法。

《十六觀經》所謂「勝異方便」,如果去查《觀經》本文,講的是「異方便」;至於「勝方便」呢?是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,稱為「勝方便」。蕅益大師權巧方便把它綰合在一起,稱為勝異方便,又殊勝又特別,所以包括了《十六觀經》所講的方法。

不假方便

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所講的「不假方便」,就是指雙念自他佛。雙念自他佛是什麼?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禪淨雙修。禪就是已經開了圓解,大徹大悟了。淨就是托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這也是平常所說四種念佛法裡面的實相念佛。

四種念佛法都是屬於有借他佛。如果是一般的惟念自佛,也可以講是實相念佛,但是就不能歸攝到淨土所講的四種念佛裡面,這個分際得分清楚。
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所講,念佛有事持、有理持,這裡自他雙念就是其中的理持。所以理持最重要就是悟了圓理,然後還是念佛號;所以理持還是不離事持,這叫「雙念自他」。這跟惟念他佛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惟念他佛不必開圓解,雙念自他必須要開圓解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。

境有通別

從這一段文,我們發現什麼呢?所觀境,境有通有別。惟念自佛,是用個別境界為所觀,六根中隨便舉任何一根,都可以作所觀境;至於惟念他佛和雙念自他佛,用的則是通境,把六根收攝起來都作為所觀境。

(待續)
「唯心觀立」,雖然是他佛應現,也離不開我們自心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