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科學研究所創辦人廣池千九郎博士,以其超凡入聖的智慧,博大精深的學識,堅忍不拔的意志,加之以悲天憫人的襟懷,畢其一生之力,專研世界上主要宗教流派哲學思想,融會貫通,孜孜矻矻,終於完成了最高道德的理論系統。並創立道德科學研究所、廣池學園等,繼續進行研究,教育或宣導的工作,為最高道德的推廣普及,奠定了鞏固的基礎。
其後,在廣池千英博士、廣池千太郎博士,廣池幹堂博士,卓越的領導之下,莫不繼志述事,承先啟後。使最高道德的學說,不但在日本被信奉,儼然已成道德教育的一大典範,而且開始走向世界,在各國試圖拓展,也頗有成效。聽說還曾獲得世界大師湯恩比的重視與推許。在世界逐漸變成所謂地球村的今天,最高道德的理念,將有助於世界道德之重建,殆無可疑,我們願拭目以待。
廣池千久郎博士,不僅是最高道德學說的開山祖師,而且綜觀他一生的行誼事蹟,也可說是最高道德的體現者。他不但筆之於書,訴之於言,苦口婆心,不憚其煩,而且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,付諸實踐。所謂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,終於能在二十世紀的日本,開創了最高道德的傳統,苦心孤詣,令人感佩。
孔子為聖之大成
根據廣池千九郎博士的考察,自古以來最高道德的貫行者,大別之,共有五大系統:第一、以古希臘蘇格拉底為祖的道德系統。第二、以耶蘇基督為祖的道德系統。第三:以印度釋迦牟尼為祖的道德系統。第四:以中國孔子為祖的道德系統。以及第五:以日本皇室先祖天照大神,與日本歷代天皇之聖德為中心的道德系統。
所謂道德系統,顯然與道德傳統同義。他進而介紹各傳統中,實行最高道德的聖人,具體而翔實。並認為古來東西聖人,殊途而同歸,皆以慈悲為懷,以開發救濟人心為己志,而推東方祖述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之孔子為聖之大成者。因此,在其《道德科學之論文》中,對以孔子為中心的中國道德傳統之闡述,廣泛引經據典,並參考東西學者之論著,極為詳盡。且云:「孔子以前,諸聖人之聖德之偉大,固無可疑。惟若無大聖孔子之出,則尋常之人無由得其真相。孔子一出,紹述諸聖人之事蹟,而中國最高道德之精神,亦因之而明矣。蓋即所謂孔子集其大成者也。《中庸》以孔子比日月天地,豈偶然哉?」(第四冊,頁一六一六)
此段引文中,《中庸》云云,當是根據該書第三十章而來:「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。上律天時,下襲水土。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,無不覆幬;辟如四時之錯行,如日月之代明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。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。」
如此堪比天地日月之大德,不正是廣池千九郎博士,終生奉為圭臬,反求諸己,身體力行的最高道德嗎?不也正是博士日益增多的信眾,感其敦化,念茲在茲,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,最高道德的堂奧嗎?
孔子血統連綿萬世
一般所謂傳統,蓋指在某一社會或地區,源自人類過去之集體經驗或記憶,累積既久,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、思想信仰、價值觀念、風俗習慣、文學藝術、制度規範的總合而言,從而最能代表或突顯當地文化生活的特殊風格。
不過,廣池千久郎博士,在其道德科學研究上,所用的傳統一詞,涵義與此不盡相同。他避用譯自英文「tradition」(傳統)的一般概念,而另據古希臘文新造「ortholinon」一詞以充之,並謂其意義相當於英文的「Line of succession」(傳承系統)。
由此可見,博士對於傳統的看法,除了道德系統之外,似乎更重視世系的傳承,而且深信,能行最高道德之仁人君子,或古聖先賢,不但其功名與學說必可永垂不朽,而且其血統亦必連綿不絕,傳之萬世。日本皇室之所以萬世一系,在於先祖天照大神及歷代天皇之聖德。而於孔子世系則云:「自孔子遠祖殷之王族微子啟,算至當代廟主,已達百代以上。其世系之長,可比日本皇統之萬世一系,實世界上萬世不朽之無冕帝王。」(《道德科學之論文》第四冊,頁一六六四。)
孔子以道德為心
廣池千九郎博士,於孔子及儒家傳統之研究,博而能約,而且善用比較或對照之法,故能言人之所不能言或不敢言,時有別出心裁的獨特見解。
譬如論及孔子的信仰時,認為孔子固然信神,且能忘卻自我,而以古代聖人所行合乎神意之最高道德為我心,為其行為之標準;但對普通宗教的迷信,則加以排斥,只站在合理的信仰基礎上,追求安心立命。蓋以道德之力,支配人心,而獲得後世智識階級的追隨與尊重。(同上,頁一六二一~一六二二。)
又如談到孔子的感化力云:「孔子異於釋迦及基督二人。其人類救濟的方法,主要依靠學問與教育,以古代聖人之精神注入人心,而藉其綜合的結果,以增進人類之幸福。是故,於神之性質及恩寵言之甚少,而於古代聖人之事跡,則傳之極詳。重視道德之實踐,甚於信仰;重視人間之實際生活,甚於人間之理想。職是之故,傳授孔子之教的儒教,已脫離所謂宗教的範疇,而發展成純道德的學問。」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