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四一)
●子圓

  鄉黨第十.之二

君召使擯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揖所與立,左右手,衣前後,襜如也。趨進,翼如也。賓退,必復命曰:「賓不顧矣!」

魯國國君召命孔子擔任「擯」的任務。孔子一接到任命,臉色立刻變得肅敬,速往就職,而腳步迅速不敢怠慢。傳辭時,向站立左右的「上擯」及「末擯」拱手作揖,就在向左向右作揖時,身體自然前俯後仰,此時衣服隨之飄動但不凌亂。儀式進行中,一有任務就快步前進執行,身體仍然保持正直恭敬。儀式最後,恭送外賓離去,一定向國君回報:「賓客已不再回頭了!」

這一節是記載孔子奉召擔任擯職迎賓的容貌行止。

「君召使擯」

「召」,上對下的呼喚。「擯」,引導的意思,兩國國君見面時,都有陪從的官員來協助引導。地主國的陪從是「擯」,依序設有「上擯」、「承擯」及「末擯」三等。而來賓國的陪從是「介」,也依序設有「上介」、「承介」及「末介」。

正當兩國國君見面時,地主國的國君先到大門外,站在東邊,面向南方站立歡迎。國君前面,由近而遠依序站立「上擯」、「承擯」及「末擯」,都並列面向西方。

至於來賓國,國君在大門前九十步下車,站在西邊,面向北方。陪同的上介、承介及末介,在他們的國君面前,依次向北排列,面向東方。列隊後,末擯與末介在東西兩邊面對面,進行兩國國君的傳辭及答辭。

「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」「勃如」,嚴肅莊重而恭敬的樣貌。「躩如」,腳步迅速,沒時間閒散慢步。

「揖所與立,左右手,衣前後,襜如也。」「揖」,拱手作禮。作揖時,先抱拳在胸前,然後面向對方高舉抱拳,接著俯身下拜,最後起身端立抱拳。「襜如」,搖動而整齊的樣子。孔子迎賓時,應該是居中擔任「承擯」的職位,傳辭時,孔子轉身向右接受傳辭,便向站在他右邊的人,拱手作禮。然後轉身再向左傳辭時,便向站在他左邊的人,拱手作禮,這就是「左右手」的情形。

「趨進,翼如也。」「趨」,快步走。「翼如」,恭敬的樣子,像鳥舒展雙翅,身體自然平穩端直。不像一般人動作快就慌亂,或是放縱隨便,而失去恭敬。

「賓退,必復命曰:『賓不顧矣!』」貴賓離去不回頭看,這是對主人盛情的招待表示不敢當,不敢再遲疑叨擾,而迅速離去。


孔子曾經說過:「學習禮儀三百條,可以勉強做到;而威儀三千條,能做到就很難了!」學生當中,公西華特別好禮,就請問老師何以如此?孔子回答:「例如擔任擯相時,容貌的表現要依照擯禮的要求,執禮的言辭也要依照擯辭的規定,是不容差錯的。如此細微的威儀,確實很難做到!」公西華如此用心提問,並且深入學習而通達賓客相見之禮。他曾經擔任過兩國國君會見的擯職及相職,儀態篤厚雅正,執禮節度合宜,表現十分稱職。難怪孔子告訴學生們:「你們想要學好賓客之禮,可以向公西赤請教。」

本節經文記載孔子擔任擯職,容貌恭敬不敢怠慢,言行舉止合禮而威儀具足。記錄者觀察深入,認真描繪出聖人的氣象,讓後世學者,能窺見聖人在尋常動止之中,有著不一樣之處,我們切莫輕忽而失之交臂!

【圖說】孔子擔任擯職,容貌恭敬,言行舉止合禮,具足威儀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