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生未見之人
●雨華

東晉時代,慧遠大師,見廬山閒曠清幽,可以棲止,乃建立精舍為東林寺,並結社為白蓮社。四方清信之士,聞風而至者一百二十三人,專志淨土,澄清其心,一心念佛求生極樂。

慧遠大師居山三十年,影不出山,跡不入俗,凡送客以虎溪為限。曾三見彌陀聖相而不語,有一次從定中起,見彌陀身滿虛空,來安慰大師說:「你七日後當生我國。」也見到社中往生者劉遺民等在側。遠公知道自己一定能生淨土。過幾日,果然端坐入寂,年紀八十三歲。

遠公雖居廬山,並未斷絕與世俗文人雅士及官員的來往,發心立身行道,平等度眾,也因此平息許多政府與佛門的紛擾。

桓玄,擁兵自重,早有篡奪東晉司馬家之意。有一次,桓玄向西出兵征討另一權臣殷仲堪,路過廬山時,想邀請慧遠大師出山相見,大師以老病拒絕了。

桓玄只好自己入山,左右隨行的人說:「從前殷仲堪入山禮敬大師,希望將軍不要如此恭敬。」

桓玄說:「哪有這種道理?殷仲堪本就是將死之人罷了。」

桓玄入山,見到慧遠大師,不自覺的雙膝著地,跪拜禮敬。

桓玄問遠公: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,僧眾怎能削去頭髮呢?」

遠公回答:「只為立身行道。」

桓玄稱讚說「善」,本來還想質問其他有關出家的問題,卻不敢再開口了。於是將西征討伐的事,問遠公有何意見?遠公一句都不回答。

桓玄問說:「遠公對末將有什麼祝福願望?」

遠公說:「希望施主安好,殷仲堪也安好無事。」

桓玄離開廬山東林寺後,對左右侍衛說:「實乃生來未見斯人,吾何怠之!」遠公真是我平生未見過的人,我怎能怠慢他!

(見《歷代三寶紀》、《淨土往生傳》)

慧遠大師發心精修戒律,經云:「菩薩摩訶薩,於一切時不說世間種種雜事。所謂:不說王事,不說盜賊事,不說軍眾事,不說戰陣事。」桓玄問征伐軍事,遠公選擇「沉默」不答,是遵循佛的軌範,也顯示遠公的菩薩心腸,慈悲為懷,不願戰事塗炭生靈。

桓玄掌權後,想以帝王威勢延請遠公為政,遠公以確乎不拔的態度力辭,立志修行,堅定不移。桓玄計畫淘汰不守戒的沙門,並命沙門要禮敬君王,致書慧遠大師釋疑。遠公覆函說:「袈裟非朝宗之服,鉢盂豈廊廟之器?」僧人著的袈裟,本來就不是朝廷所制定的公服,而僧人以盂缽用齋,豈是朝廷用器?沙門是方外修行之士,怎能用世俗禮節限制呢?因此著五篇〈沙門不敬王者論〉。

遠公,在廬山開啟淨土念佛之宗,在東林寺旁建立白蓮社,感得十八位一時賢哲來山用功,後來又有一百二十三位高賢在此念佛,故後人奉遠公為淨宗第一代祖師。


【圖說】桓玄掌權後,想以帝王威勢延請遠公為政,遠公以確乎不拔的態度力辭,立志修行,堅定不移。

【前期連結】古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