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五十五
●簡智果 講述 
●珍沼、孟昌整理

頌文:永離身心惱,受樂常無間。

無諸難功德

這是第十五種功德,名「無諸難功德」。其由來和用意,曇鸞大師說:「既知受用,宜知此受用,有難或無難,是故次觀『無諸難』。」既然已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眾生,在日常生活之中,衣、食、住等之領受、享用,這麼殊勝微妙,其次應知這樣的受用自在,日後會不會招來什麼禍患?因此要觀察「無諸難功德」。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雖然衣、食、住等受用如意,但不會有招來災難與禍患之虞,此即「無諸難功德」。

隨念現前願

根據《會疏》所云,法藏菩薩為何要發起「衣服、飲食、住宅隨念現前」的大願呢?原來法藏菩薩在因地中修行時發現:

「見或國土」:法藏菩薩觀察到,在十方國土之中,或有眾生。

「為衣食故」:為了穿衣、吃飯等民生問題。

「苦役萬般」:必須一天到晚,勞碌奔波,做種種苦工,付出多少勞力,流了多少血汗、淚水,才能僅僅得到溫飽。

「四時不寧處」:這些眾生,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,從來沒有安寧的時候,為了衣食住等民生問題,常常處於忙碌、憂患之中。

「一生疲貪求」:一生之中,人人為了求得五欲六塵的享受,而疲於奔命。

「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」:更何況為了民生問題,為了農作物能大豐收,在每一株稻麥五穀雜糧等農作物的底下,不知犧牲了多少生命。

「鑊中殺無量蠶子」:為了穿衣的問題,在鼎鑊中煮繭抽絲,所殺死的春蠶更是無量無邊,所造的殺罪,亦是無量無邊。

「依之沉迷無涯,受苦無窮」:因為這樣,使得一切眾生,從無量劫以來,就沉淪在生死苦海之中,受苦無窮,求出無期。

「是故願言」:因此之故,法藏菩薩發願。

「我土聖眾」:凡是往生到我國土的聲聞眾、菩薩眾、天人眾。

「衣食住宅,隨意現前」:衣服、飲食和住宅等,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,都能隨念立即來到他們的面前。

「著衣吃飯,皆助道法也」:不論穿衣、吃飯,一切受用,都在修行,是幫助他們成就佛道的方法。

受用無諸難

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眾生,衣、食、住等受用,都是助道法,都是在修行,只有增福增慧,怎麼會生起災難呢?故云「無諸難」。

《華嚴疏鈔》云:「餐香飯而三昧顯,聽風柯而正念成。」在西方極樂世界,每天享用百味飲食,就是在入定;又在西方極樂世界,聽到微風吹動,諸寶行樹及寶羅網,所發出的微妙音聲,自然就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正念;且在七寶池、八功德水中沐浴,就能增長善根。

反觀娑婆世界的六塵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都是有漏之法。「漏」是「留住」義。受用六塵太超過了,令有情眾生仍然留在三界之中,世間六塵是眾生生死的根本。

至於極樂世界的六塵,則是無漏清淨之法,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生之法,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,受用這勝妙六塵,不但無諸難,而且可以「增道損生」,增進道業,了脫生死,乃至成就佛道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娑婆眾生為了衣食住等民生問題,常常處於忙碌、憂患之中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