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、怒
「世人於怒,傷暴與遽。切齒攘袂,不審厥慮。聖賢不然,以道為度,揆道酬物,已則無與。暴遽是懲,聖賢是師。顏之好學,自此而推。」
世人的憤怒,常常過於猛烈和迅速,咬牙捋袖不思後果。聖賢不這樣,以道為法度,用道來待人接物,事過境遷便不再掛懷。切戒突發暴怒,以聖賢為師,顏淵的好學不遷怒,從這點可以推知。
十四、憂
「惰學與德,汝日戚戚,憂為有益。名位不光,惟日憂傷,汝志則荒。棄其所當憂,而憂其不必憂,世之人皆然。汝孰憂哉?勉于自修。」
擔心懶于學習與修德,日日憂懼,這憂懼是有益的。怕名位不光大,只是日日憂傷,心志就會昏聵。放棄應憂懼的德學,卻憂愁不該擔憂的名位,世上的人都這樣。你現在擔憂什麼啊?勉力自我修養吧!
十五、好
「物有可好,汝勿好之。德有可好,汝則效之。賤物而貴德,孰謂道遠,將允蹈之。」
世間的東西有令人喜歡的,你不要愛好它。有人具備高尚的德行,你要效法他。輕視物質而重視道德,即置身於道中,誰說道離人很遠呢?這樣做就是行在道上了。
十六、惡
「見人不善,莫不知惡。己有不善,安不之顧。人之惡惡,心與汝同。汝惡不改,人甯汝容。惡己所可惡,德乃日新。己無不善,斯能惡人。」
見別人不善,誰不知道那是惡行?自己有不善,怎能不管不顧了呢?人們厭惡惡行,此心與你相同,所以你的惡行若不改,別人怎能容忍呢?厭惡自己所厭惡的惡行,德行自會日日更新。自己沒有不善了,才有資格厭惡別人的惡行。
十七、取
「非吾義,錙銖勿視。義之得,千駟無愧。物有多寡,義無不存。畏非義如毒螫,養氣之門。」
不是我該得的,錙銖那樣小的東西看都不看。該我得的,四千匹馬都不嫌多。不論財物多少,無一物沒有義。畏懼不義,如畏懼毒蛇汁液,這是涵養正氣的門道。
十八、與
「有以處己,有以處人。彼受為義,吾施為仁。義之不圖,陷人為利。私惠雖勞,非仁者事。當其可與,萬金與之。義所不宜,毫髮拒之。」
自己有的東西,多餘的要贈予他人。他人接受若是合義,我的施予也合乎仁心。如果沒有考慮合義與否而送人,就是讓人陷於圖利。這樣的私心饋贈,雖可慰勞人家,卻不是仁者該做的事。恰當合義的贈與,萬金都可贈人。贈與若違背道義,一毫一髮的東西都要拒絕。
十九、誦
「誦其言,思其義。存諸心,見乎事。以敬畜德,以靜養志。日化歲加,山立川駛。聖德卓然,焉敢不至。」
誦讀經典的文字,要領會其中的義理,牢記在心,用於行事。以恭敬長養德行,以寧靜長養志氣。日日變化,年年增益,像高山的屹立,如河川的奔流。卓越的聖德,怎麼得不到呢?
二十、書
「德有餘者,其藝必精。藝本于德,無為而名。惟藝之務,德則不至。苟極其精,世不之貴。汝書不美,自視不善。德不若人,乃不知憂。先乎其大,後乎其細。大或可傳,人不汝棄。」
德行有餘者,技藝必然精湛。技藝源于德行,自然而成。只講究技藝,德行不能成就。縱使技藝極其精湛,世人也不會尊崇你。你的書法不美,自認不好,在於德行比不上別人,卻不懂得憂懼。應該先學大而重要的學問,然後再學小而細的東西。大的德行可傳後世,人們不會拋棄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