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與難陀到一賣香舖。佛要難陀取香包裹,再放到地上;嗅一嗅手,有微妙香氣。佛告訴難陀:「若人親近善知識,隨順熏習,可得大名譽。」說偈:「若有手執沉水香,及以藿香麝香等,須臾執持香自染,親附善友亦復然。」
歷史學家樓宇烈先生說:中國所有的藝都可見、可聽、可觸摸,要領會其中的意,得意忘象、得意忘言。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能,忽視對道的體悟;也不是空談大道,忽視對藝的表現。藝學再精,忘記了求道,就叫玩物喪志。中國學問強調智慧之學,一切藝都是通過藝術形象,表達對理念、觀點的體悟或認同。(見〈樓宇烈先生的幾個愛好〉)
蘇東坡不執著於物質境遇的好壞,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,所謂「無所往而不樂者」。他一生流放了好多次,最遠被貶到海南島,但這些逆境並未使他喪失樂觀情緒。他曾說:「君子可以寓意于物,而不可以留意於物。」寓意於物,雖微物足以為樂;留意於物,雖微物足以為病。(楊國榮〈思想史中的蘇東坡〉)
雪公說:學淨土,研究淨土的教理,不能不研究《阿彌陀經》。某佛學名家曾說:「《彌陀經》如廣告」,他哪裡知道此經含攝一切教理,禪、律、密等法相道理。如蕅祖所撰《彌陀要解》,就是性相圓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