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諸難功德
頌文「永離身心惱」意即:受用極樂世界衣、食、住等勝妙六塵,能令身心輕安,法喜充滿,善根增長,永遠斷除身心的苦惱。
「受樂常無間」意即: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領受快樂沒有間斷。慈雲懺主略舉有十條:①常得見佛樂、②常聞法音樂、③聖賢會集樂、④遠離魔事樂、⑤不受輪迴樂、⑥無三惡道樂、⑦勝緣助道樂、⑧壽與佛同樂、⑨阿鞞跋致樂、⑩一生成佛樂。以上十樂代表受樂無盡,故頌文曰:「受樂常無間」。
昔日雪公常說:「此土眾生受用六塵,必無悟入佛道之理;而極樂世界眾生受用六塵,卻能斷惑證真,成就佛道。」這就是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中所說的「受用淨」,在西方淨土享用勝妙六塵,即能斷惑、證果,故名「受用淨」。
此土眾生,受用衣、食、住等六塵,如果太過分,往往是樂極生悲。老子也說:「福兮禍所伏」,禍福是相倚的,此土眾生正在享福的同時,災難、禍患早已埋伏其中,並且蓄勢待發。佛家說榮華富貴是三世怨,這與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受樂無間,可是身心卻永遠沒有苦惱,是截然不同的。
娑婆受用難
今引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所舉的例子,說明此土眾生受樂往往招來災難,來突顯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受樂,而永無災難的功德。
曇鸞大師說,此土眾生有「朝預袞寵,夕惶斧鉞」之難。「朝」是早上。「預」是參預。「袞」是從前皇帝所穿的禮服,繡有蟠龍,名曰「袞衣」,或名「卷龍衣」,故「袞」代表天子。「斧」就是斧頭。「鉞」的形狀像斧頭,但比斧頭大。斧、鉞都是古時候殺人用的刑具。整句是說,朝廷的官員,早晨上金鑾殿,參預早朝,得到天子的恩寵與賞賜。可是到了晚上,卻有被殺頭的危機與恐懼!
古詩亦云:「朝為座上賓,暮為階下囚。」早上坐在貴賓席上,威風凜凜,呼風喚雨,神通廣大;可是到了晚上,卻跪在法庭的臺階下,受審判、穿囚衣、吃牢飯,樣樣不自在、不自由。才半天時間,人生變化竟然如此迅速!
鰲拜文種例
今舉二則正史故事,「清三朝元老鰲拜遭黜」與「春秋越相文種遭誅」來證明。
在清朝十三個皇帝中,康熙皇帝削平三藩之亂,又平定臺灣,完成全國統一,可稱得是最有作為的明君了。可是他整起人來,卻也毫不手軟,罷黜三朝元老鰲拜,便是一個證明。鰲拜在康熙皇帝的父親清世祖順治皇帝在位時,就已經是朝廷大臣,又是皇帝的禁衛軍(專門為皇帝護駕的軍隊)司令,是一品武官。康熙即位時,年僅八歲,鰲拜儘管軍權在握,其實也並未謀反,只是倚老賣老,自以為年紀大,閱歷豐富而看不起人,平素在言談之中,對這位小皇帝有點不恭敬。康熙十四歲親政後,就一直想要除掉他。
據說鰲拜的臂力過人,曾經挽強弓,以鐵箭射穿「正陽門」(北京內城正門,城樓高四十二米),侍衛十餘人,都無法將箭拔出,所以鰲拜有「滿州第一勇士」之稱。
康熙為了除掉鰲拜,暗地在宮中訓練了一百多個壯士,準備對付他。二年後,時機成熟,康熙先命人擺一張缺了一腳的座椅,又將茶碗在水中煮沸,然後召鰲拜入內,假惺惺地賞茶、賜坐。鰲拜持杯燙手,又加上座椅不穩,不免杯砸人翻。康熙見狀,大聲喝斥:「鰲拜大不敬!」埋伏在外的壯士一擁而上,擒了鰲拜。
康熙隨即命大臣們研究如何將鰲拜定罪,大臣們一共列出鰲拜三十條大罪,擬將鰲拜及其兒子、兄弟,通通革職斬首。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,乃國之重臣,不忍加誅,僅命革職,沒收家產,並且拘禁在大牢中,不久鰲拜就死在牢獄之中。堂堂輔政大臣,三朝元老,下場竟然如此悽涼。
世間一切榮華富貴,往往都潛伏著災難與禍患,正所謂「朝為座上賓,暮為階下囚」。
再舉正史「春秋越相文種遭誅」故事證明。
《史記.越世家》記載,春秋戰國時代,越王句踐之所以能消滅吳國,要歸功於手下二位大功臣──范蠡、文種。
范蠡被句踐封為上將軍,他雖有功名富貴等著去享受,可是他一點也不留戀,不辭而別,駕扁舟浪跡天涯,隱居於江湖,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,來去自如,無拘無束,像天上飄浮的雲,自由自在。
有一天,他寫了一封信,給仍然留在越國輔佐句踐的宰相文種,勸他早日脫離政治圈,信的內容有這麼幾句話:
「飛鳥盡」:打獵時,飛鳥都被打光了;「良弓藏」:再好的弓箭,也要被收藏起來;「狡兔死」:行動很敏捷迅速的兔子,既然已經被抓捕完了。「走狗烹」:獵狗再好,也沒有什麼用處,很快就會被人宰殺、烹煮吃掉。
這幾句的大意是說,敵國既已消滅,以前那些同甘苦、共患難,一起商量國事的大臣,也跟著要遭殃了。越王句踐這個人,只可以共患難,不可以共富貴,你為什麼還不離開呢?
文種讀完信之後,就稱病不上朝,可是已經太遲了,他被人誣陷有謀反之心。句踐就賜他一把劍,並且說:「你教我七個滅吳國的方法,我只用了三種方法,就把吳國消滅了,其餘四種,你預備來對付誰呢?」文種聽了之後,自知為句踐所不容,於是自刎而死。
以上這二則正史故事告訴我們,世間的榮華富貴,往往會招來災難、禍患。所以老一輩的人常說:「孩子們,讀書可以,千萬不要去做官!」因為「一代做官九世牛」,一生做官,若不依法行事,反其道而行,浪費了民脂民膏,將來可要九世作牛,耕田、拉車來償還的。又說:「一家保暖,千家怨。」一家子受用自在,吃飽穿暖,會招惹來千家的怨恨。又說:「半世功名,百世愆。」世間人半生的功名、富貴榮華,往往會招來百世的罪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