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受苦不離佛
●雪公講述
●淨業整理

《華嚴經》第十四品〈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〉,說萬佛世界的各菩薩,都來兜率天宮,稽首禮敬佛。其中一位法幢菩薩,以偈讚歎佛的功德,菩薩說:「寧於無量劫,具受一切苦,終不遠如來,不睹自在力。」寧可在無量劫,受盡一切苦,終不離開佛,不見佛的自在力。

雪公對此偈子,講述如下:

甘心常受世間不如意的事,這些不如意事是隨順世間來說苦。如三苦八苦,以至八萬四千苦,世事皆苦,因一切事皆不如意。縱使有如意者,後必遭大害,即是壞苦。

所以要「觀受是苦」,世間事無一不苦,如升官發財,此官此財若終日隨身不離,反而感覺為苦惱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世間無有樂。

對世間的苦,未悟時須忍,忍始能得定,得定始能開慧。若不苦,不會忍,則不得見佛。忍到自然了,則不煩惱,不受束縛得自在。不肯忍則生煩惱、不自在,本性透不出,不得見佛。除盡煩惱,心即在佛,終不違如來。不忍則不自見本性,也不見佛,不覩佛的自在力。覩佛自在力,自然得自在。

自在,即是一切無障礙,事事皆通,因為斷了見思惑即無障礙。煩惱如何斷?凡夫不捨煩惱,欲捨必須能忍。最愛好的事物,忍而捨之;最厭惡的事物,忍而受之。忍捨忍受所愛所惡的事物,就是斷煩惱了。

自在,縱使斷見思惑,仍未得自在,因未證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。羅漢只了分段生死,得半解脫。自在是菩薩境界,七地以上始得自在。

七地已修二大阿僧祇劫,得五種自在:

(一)壽命可得不生不滅。此仍方便語,七地仍有變易生死,仍未徹底自在。

(二)生處自在,願生何道,即生何道。

(三)行業自在,不退轉。念六字洪名,不得一心,即是不自在。

(四)覺觀自在,修行不離覺觀。不怕念起,但怕覺遲。能覺者也不多,覺為粗境,觀為細境,七地覺觀自在。

(五)悉檀(隨機設教)自在。

佛有十種自在,佛無事不能成辦,一切自在。


【圖說】不肯忍則生煩惱、不自在,本性透不出,不得見佛。


【前期連結】病中精進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