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出使外國,行「聘問禮」時,執持國君所授的圭很恭敬,微曲身體像鞠躬的樣子,慎重的態度好像手舉不起來。升堂授玉時,將圭奉上他國君主,拱手舉高如同作揖;授玉完成下堂時,也不敢忘禮,如同授玉時恭敬不敢鬆懈。整個授玉過程中,收斂臉色,如處戰陣中戰慄敬畏;走路時步伐縮小,前腳接後腳,不提起腳跟,好像循著一條線前行。授玉之後接著享禮,獻上禮物給他國君主,這時稍微舒氣,容貌仍然莊重。到了私下與他國君主見面時,神情就顯得愉悅和樂了。
這一節是記載孔子出使外國行聘禮的禮節容儀。
「執圭ㄍㄨㄟ,鞠躬如也,如不勝ㄕㄥ。」「圭」,瑞玉,上面圓弧形,下面方形,國君派遣使臣到外國聘問,必須授以瑞玉做為信物,為了尊重國家,執圭時必須慎重恭敬、收斂容儀。「勝」,承受。圭雖然不重,但代表國家,所以才有承受不起的樣子。
「上如揖,下如授,勃如戰色,足蹜蹜ㄙㄨˋ如有循。」「上」,奉上。「揖」,讓的意思。「作揖」行禮時,雙手抱拳置胸前,先高拱齊眉,再彎腰下拜。「下」,下堂。「如授」,如同授玉時謹慎,深怕圭不小心墜落,羞辱了自己的國君。「戰色」,戰慄敬畏的神色。「勃如戰色」,在莊嚴正式的場合,必須收斂身心立刻變色,戰戰兢兢不敢嘻笑。「蹜蹜」,縮小腳步,沒有抬起腳跟。「循」,順著。小心謹慎,好像順著一條路行走。古代重要典禮都要事先演禮練習,眼神、臉色、身體及手足動作,都要恰如其分,絲毫不能錯亂。
「享禮,有容色。」「享」,獻的意思。「享禮」時,準備許多禮物擺滿大庭,稱為「庭實」。禮物有規定,大多是玉帛之類,不能隨意送。「容色」,顏色舒解,這是對「勃如戰色」而言,氣息稍微舒緩,臉色較為柔和。但「享禮」是替國家送禮,仍需莊嚴,身容、手容、足容的表現,還是不變。
「私覿ㄉ一ˊ,愉愉ㄩˊ如也。」「覿」,見的意思。「私覿」是私下和他國君主見面。這是奉命出聘,自己國君允許,代表國君私下見面。平時,大夫則不能私交外國,表示忠心不事二君。「愉愉」,樂的意思。「私覿」,不是公家之事,顯得輕鬆自然,和氣而愉悅快樂。
魯昭公七年,魯昭公到南方楚國訪問,指派孟僖ㄒㄧ子隨行。路過鄭國時,鄭國國君在城門慰勞魯君一行,孟僖子負責相禮的「介」職,不知回謝的禮儀。將入楚國邊境,楚國派來迎接的隊伍,孟僖子也無法應對「郊勞ㄌㄠˋ」的禮儀。回國後,孟僖子感到非常羞辱,就積極學禮。孟僖子病重時,殷切交代身邊大夫們,說:「『禮』是每個人立足於世上的骨幹,無『禮』就無法立世。我死後,我兩個兒子要向通達禮節的孔丘拜師學禮。」後來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奉父命師事孔子。
學習本節經文,了解「授玉」、「享禮」及「私覿」有不同的內涵意義,禮儀隨之呈現,不論神情臉色、舉止動作,及說話態度,皆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