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難尊者問佛:「若人命終,造立墳塔,此人精魂會駐留其中嗎?」佛說,也在,也不在。若人生時,未作善、未作惡,死後精魂無有去處,就會駐留墳塔中。若活著時修大善福,或可生天上、人間。若生前造惡,則死後墮在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不會待在墳塔中。(《灌頂塚墓因緣四方神咒經》)
孔子的門生,把他們老師的教誨和言行作成紀錄,編了一部《論語》。那時是用毛筆書寫在木片、竹片上,串連成冊。這樣辛苦記錄的《論語》,兩千多年來,成為華夏文明中百姓學子,安身立命、處世為人的南針。(黃碧端〈文化人的千古心事〉)
王公大臣學佛,如柳子厚、白樂天、蘇子瞻、趙子昂等,一向讚歎皈依佛法,有習佛的清淨因緣。但他們臨終神識捨離時,很少聽到有瑞相感應。那是因為他們「智惑於多岐,病生於有愛」,才智迷惑於各種歧路,愛著難捨。這是文人的煩惱習氣,自古如此。生死到來,決難僥倖。(彭尺木〈淨土聖賢錄.王臣傳論〉)
雪公說,學佛須信佛,佛有無量神通力量,為何不求佛加被?余每講經,必禮佛加被,開講則有感,條理分明,思路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