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諸難功德
世間人衣、食、住太過了,往往會招來災難。既然世間衣、食、住等都是有漏法,學佛念佛之人生活在世間,對衣、食、住應當採取什麼態度,才能遠離災難、禍患呢?《論語.子路篇》有一則故事,可與大家共勉。
孔子讚嘆衛公子荊「善居室」(善於居家,很會治理家業),衛公子荊是衛國國君的兒子,自幼生長在宮中,長大後,結婚成家,接受卿大夫的爵位,國君封給他一塊采地,他可以向這塊土地上的農民收取田賦,作為他的俸祿。這是他最初擁有自己的土地,他卻說:「苟合矣!」苟,但,姑且,只要這些就很足夠了。
後來,隨著他的德學增長,對國家有功勞,於是國君再加封土地給他,當他的土地稍稍增多一些時,他又說:「苟完矣!」只要這些,就很完備了。由於他的德學出眾,所以國君又再加封土地給他,他又說:「苟美矣!」只要這樣,就很美好了。
衛公子荊清廉、節儉、樸素,不過分奢求,不貪圖財富,少欲知足,這種人在當時是少見的,所以孔子讚嘆他「善居室」,善於居家、治家。孔子藉此來勸諫當時在位的卿大夫,不要貪求財物,應樸實節儉,才是明哲保身之道。若貪求無厭,受用太過,將會召來災難、禍患。吾人對世間的衣、食、住,及五欲六塵的受用,要少欲知足,不可放縱不知節制,要效法衛公子荊那種知足、樸實、不奢侈、不貪求的美德,否則就會招來災難、禍患。
極樂受用無諸難
若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平素受用的是無漏的衣、食、住,是勝妙六塵,則無諸難,不但無諸難,且能進道。
元末明初的梵琦大師,他在《西齋淨土詩》中,寫西方之樂的歌詞,共十六首,其中第七首歌詞上寫道:
「聽說西方無量樂」:聽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上說,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的世界。
「風林水鳥聲交作」:極樂世界晝夜六時,微風吹動,諸寶行樹及寶羅網,所發出的微妙音聲;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在四色蓮花的花瓣上下流動,所發出的微妙音聲;以及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,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以上這些音聲,不論白天、晚上,都不斷地在交替、輪流演說佛法。
「法句時時相警覺」:以上這些有情(白鶴、孔雀等眾鳥)、無情(風樹、羅網、池水)所演說的佛法文句,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乃至菩薩的六度萬行等,都時時警惕著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要精進修行,不可懈怠。
「貪瞋薄」:因此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在聽聞化有情(阿彌陀佛變化的有情眾鳥)、化無情(阿彌陀佛變化的無情風、樹)所演說的妙法之後,貪、瞋、癡等煩惱立刻就減輕、淡薄了。
「能教有學成無學」:而且能使正在修學佛法的眾生(「有學」),很快就開了無漏智慧,通達真理,斷盡一切微細的無明煩惱,證得究竟法身,成就至高無上的佛果(「無學」)。
由梵琦大師所寫的詩句即可了知,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受用聲塵,很快就能斷惑證果,只有利益,沒有任何災難,受用色、香、味、觸,亦復如是。
以上,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國土第十五種功德──「無諸難功德」,略說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