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是內典,一切唯心造、萬法唯識,在在指出心內求法、遮無外境之理。然而,我們仍不得不在各種境界中周旋打轉,何以看似那麼的被動、不由自主?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說:「心外相者,如夢所見種種境界,唯心想作,無實外事。一切境界,悉亦如是,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。」並作了一個譬喻:「心不往至於境界,境界亦不來至於心;如鏡中像,無來無去。」
就像鏡子映照影像,心對上鏡子,就看到鏡中種種影像;追根究柢,是自己依於「無明」,一起心動念攀緣,境界就具體起來,識境起用,就開始種種造作了。
醒公在講述《八識規矩頌》時,說到用功夫法:動了心的時候,才有現象在那裡流行、運轉;心不動、念頭不動的時候,這一切都不存在。蕅祖《要解》講到,當前這一念,含有一切法。一起念就有現象,把雜念、煩惱的念頭,轉變為清淨的念頭,就成功了。觀塵世,就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,轉變一分,就得一分受用。
鏡中像無來無去,但決定現什麼像,就在──當前的起心動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