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匈和解
漢昭帝即位數年之後,漢朝、匈奴達成和議。漢朝向匈奴索要蘇武等人,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。後來又有漢使來到匈奴,常惠趁夜去見了漢使,詳實地述說在匈奴的情況,教漢使對單于說:「漢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,射得一隻大雁,雁腳上繫有帛書,上寫蘇武在北海某沼澤中。」漢使按照常惠所教去責問單于,單于十分吃驚,馬上向漢使謝罪,說道:「蘇武確實還活著。」
於是李陵擺設酒筵,向蘇武道賀。說道:「子卿兄如今不僅在匈奴聲名大噪,在漢朝也是功勳顯赫,即便是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蹟,和畫冊上所繪的人物,也都無法與子卿兄相提並論啊!我李陵雖然無能怯懦,但如果當初漢廷對我投降匈奴一事,能網開一面,不殺我的老母親,我也能發憤雪恥,效法曹沫在會盟上,劫持齊桓公,戴罪立功啊!這是我一直以來,不敢忘卻的想法,但如今還有什麼可顧念的?罷了!說這些也不過是想讓子卿兄明白我的心意罷了!」說完起舞作歌,淚如雨下,與蘇武永別。
回到長安
蘇武被扣在匈奴長達十九年,當初壯年出使匈奴,等到返回漢朝時,鬍鬚頭髮全都花白了。隨蘇武返回漢朝的總共有九人,抵達京師後,昭帝下令讓蘇武備一分祭品,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,並任蘇武專管邊疆民族的事務,賜錢二百萬、官田二頃,住宅一處。常惠拜中郎將,年紀大的,讓他們告老還鄉,賜錢十萬。
蘇武牧羊的故事,可說是家喻戶曉,婦孺皆知。他無懼匈奴威逼利誘,誓死不降的大無畏精神,和持節不屈、忠君愛國的高尚志節,無不令人景仰,所以兩千多年來,人們用詩歌、音樂、繪畫、戲劇等各種不同的形式演繹、傳頌。
蘇武是在漢武帝 天漢元年出使匈奴,直至漢昭帝始元六年才得以返回長安,羈留匈奴長達十九年之久。這期間,在北海杳無人煙,生存環境極度惡劣的情形下,他忍受著孤獨寂寞,過著臥雪吞氈,經年累月與羊群為伍的日子。儘管如此,仍矢志不移,心存社稷。他可以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而視死如歸,班固在《漢書》中評價蘇武:「孔子稱『志士仁人,有殺身以成仁,無求生以害仁』,又稱『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』,蘇武有之矣。」
蘇武以八十多歲高齡,病逝於漢宣帝神爵二年。九年後,匈奴 呼韓邪單于首次到長安朝拜,宣帝因戎狄賓服,追思功臣,令畫師在麒麟閣上為十一名大功臣畫像,以表彰其名節,蘇武即列名其中。
蘇武將人性中堅韌不拔、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,展現到極致,這也正是孟子所謂「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,貧賤不移」的大丈夫精神,是堅貞氣節的典範,也是後世志士仁人的楷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