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五十八
●簡智果 講述  
●珍沼、孟昌整理

頌文: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
   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

大義門功德

這四句的主題,是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國土,十七種功德莊嚴相中的第十六種,名為「大義門功德」。

關於此功德之來意,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中說:「既知無諸難,以何義故無諸難?是故次觀大義門。」既然已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平素受用衣、食、住等,是勝妙六塵,絕不會招來災難;為了說明彼土無有種種災難的意義,接下來便觀察第十六種功德─「大義門功德」。因為有「無諸難功德」,彼土才能成就「大義門功德」;此土有諸難,故不能成就「大義門功德」。

「大義門」:大是大乘;義是義利;門是門戶。

「門」即是門戶,門戶乃出入必經的要道。《論語.雍也篇》記載,子曰:「誰能出不由戶」,誰能夠出外而不從門戶經過呢?所以門是指出入必經的要道。

「義」,即義利是也。《佛學辭典》云:「義必有利,故曰義利。」凡是合乎義理,必定是有利的東西。反之,凡是違背義理,必定是有害的東西。所以義與利是相應的。《佛地經論》載:「現益名義,當益名利。」現益是現在獲得的利益;當益是將來獲得的利益。能令眾生,不論現在、未來,都能獲得利益的善法,即名義利。簡言之,義利就是利益的意思。

「大」,即指大乘,梵語曰「摩訶衍」。摩訶是大,衍是乘,此翻為大乘。乘是舟、車等交通工具,有運載的功能,此用「乘」字來比喻釋迦牟尼佛的言教。世間的舟車,能運載人從甲地到乙地;而佛之言教,則能運載一切眾生,從生死的此岸,到涅槃的彼岸。故佛之言教,比喻為「乘」。

佛一代時教,浩瀚無邊,歸納言之,不外小乘教與大乘教。小乘教的法門,譬如小車子、小船筏,其特點是以完成自我解脫為目的,但求「自了」,獨善其身,此名「小乘教義利」。大乘教的法門,譬如大車子、大輪船,其特點是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(《華嚴經.十回向品》),但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,所謂兼善天下,願天下蒼生,都能蒙受成佛了生死的利益,此名「大乘教義利」。

如何才能成就大乘教義利,令一切眾生都蒙受成佛了生死的利益呢?曇鸞大師說:「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辦到!」何以知之?曇公在《往生論注》上說:「若人得生安樂者,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。」假若有人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能圓滿成就大乘義利。這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成佛了生死的必要條件。

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也說:「淨土為通大乘義利之門戶也。」往生西方淨土,是行者到達大乘義利,令一切眾生同了生死、同成佛道的必經要道,故名「大義門」。

易言之,行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能成就大義門功德,大乘利益之功德。

是以,〈回向偈〉: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普願罪(或災)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近代有人將最後一句,改為「往生圓成菩薩道」。近代人這麼改,也不無道理,因為若想圓滿成就菩薩道,完成大義門功德,唯有先求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為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,乘願再來,如此才能普利一切諸含識,圓滿上求下化的菩提大願。

元朝的天如禪師在《淨土或問》說:「一位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,若想要到最苦的地獄道,自由自在的度化眾生,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悟得無生法忍之後,再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中,才能和光同塵,自由自在地廣度受苦受難的眾生。」

天如禪師認為,如果還沒有悟得無生法忍,證得不退轉位的菩薩,是無法混俗度生的。譬如初生的小鳥,羽毛未硬,是不可能高飛的,唯有依靠樹枝,才不致於摔死。又譬如初生的嬰兒,乳臭未乾,年幼無知,沒有經驗、能力,是不可能自在無礙、獨立行動的,唯有依賴父母,才能存活。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,唯有深信切願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增長法身慧命,待證得無生法忍之後,才能回入娑婆,在生死苦海中繼承如來家業,自由自在地救拔一切苦難眾生,完成大乘義利的功德。好像獅子在麋鹿群中,來去自如。

這四句偈的主題,名「大義門功德」,意思是說:一個修行人,只有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能遠離一切災難障礙;既然遠離一切災障,則修行永不退轉,能速證無生,圓成佛道。故知往生西方,乃是修行人成就大乘利益功德的必經要徑。

以上「大義門功德」之意義略說竟。


(待續)
4-a.png
【圖說】菩薩想到地獄度眾,像獅子在麋鹿中,來去自如,必先往生極樂,再回娑婆,廣度苦難的眾生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