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之治 小康社會.二
●雪廬老人 講述
●熊豆 三學整理

講信修睦

「講信修睦」,舜選賢與能,這是一國的領袖,還有一些小領袖。古時候有很多諸侯,是小領袖。王是中領袖,這一些小領袖,擁護這一個中領袖,這就是天下。全天下這一個國家之中,有小國家,堯、舜這是一個中國家,中國家提倡講信修睦。這個國家你與我,我與你,國與國之間講信用。「講信」是說了就算,自古以來都是這個講法。今日之下說了不算,今天說了,明天就變了,不講信用,說話不算話。

今日有國際公法,設那個幹甚麼?寫個辦法,大家都通過了,照這個辦吧!不照這個辦,那萬國公法是一張廢紙,沒一點用處;說了話不照辦,訂了起來沒用處。大同世界的時候,不定契約,一句話就算。大家見過嗎?我可見過。

我二十幾歲那一個時候,國家還像個樣子,可是那時候分階級,士、農、工、商四個階級,其餘的都包括在裏頭了。士人是第一,一等的;農人第二,這了不得了,農人何以第二?民以食為天嘛!工、商,商是四民之末,為什麼商人是末呢?商人他是以掙錢、以財務為根本,開口就是錢,所以說他老兄擱在後頭。士人滿嘴講道德仁義,這擺第一。一個窮念書的,他還有一個破大衫,還沒考上時,講究有禮、義、廉、恥。商人有錢啊!他穿得漂亮,身體好,但穿甚麼,就是不能超過分際。

現在警察、軍人,甚麼樣的階級,一看就看出來了,古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啊!你看戲,大官戴那個紗帽這麼長。很小的官,品行大概也不怎麼好,在舞臺抹上大花臉,戴著圓圓這個帽子,看戲是好大的學問啊!我拿戲當歷史看。商人在公共場合入座的時候,如果穿破大褂子的士人來陪他,是很大的面子。那時候的商人,現在大官僚都比不了他的德行。商家的信用最好,人家是四民之末,站得住「信」這一個字啊!把孝弟忠信做到有幾個人啊!

現在當公務員,有拿博士、拿碩士的,這幾個字,哪個字站得住腳啊?現在的報紙我都不願意看,當該隱惡揚善,刊登某人幹了甚麼事,他還是幹,沒廉恥了,你再登報再怎麼罵,罵也不怕了。他罵他的,我做我的官。你必得養起廉恥才行啊!一個人有廉恥,有所不為,沒人看著我也不肯幹這個。那個時候,商人跟商行訂貨,講一句話,你訂多少不必寫契約,也不必定價,只寫上數目;你過半個月、一個月,去提貨,照樣不會胡亂漲價。現在行嗎?你拿錢去,你照定價了嗎?

「修睦」,天地生下來的東西,養大家的,不是只養你,也並不是只養我,不是光養我們兩個。我們在這個地處,大家人人有一分子。這是中國的大同,他們叫共產,共產也行啊!共產是大同,照這個辦,共產黨也不要緊啊!那有甚麼關係呢?但是他那一套不是這個,還是那幾個當領袖的,在那裏霸氣,老百姓倒楣啊!他共大家的錢,他要鬥死你。修睦,睦是和睦、親密,我們大家同胞一律平等。這個「修」當行講,行動都是和睦的,見面都是一團和氣。

以上這算綱。

故人不獨親其親

「故人不獨親其親」,各人皆有父母兄弟,這是我們的親人。前面的親是動詞,下頭的親是父母兄弟。我們的父母兄弟是親其親,對他們親厚,這是天下之道,天然的道理。連五倫八德的話語也沒有,是天然的,這樣親其親。親其親固然好,講信修睦是對大家。大同,你親你的親,上頭加個「不獨」,不獨對我自己的父母兄弟親厚,只要年齡比我大一倍,跟我的老父差不多,這些老者是別人的父母、兄弟也是別人的,我對他也得親厚。不獨親厚我的,也得親厚他人。

在從前,大家不會反對,說這大話,從前的人不懂這個辦法,但早就推行開了,他是「食而不知其味」啊!不但那個時候實行開,一直到這臺灣,風氣還沒變。大陸上變了,共產黨占領那裡,臺灣還沒變,這個大家相信嘛!不過,臺灣是沒變,這精神變質了,外表還沒變。到外國別的地處,離開中國土地,有鄰居朋友,朋友的朋友也是外人,見面也得稱先生啊!不但見了面稱先生,到了自己家裡,自己的父母也稱先生啊!中國稱老爸,現在也都變了,兒子叫「弟弟」,那你是老哥哥啊?「名不正則言不順啊」。

到臺灣的鄉間,這風氣還有這樣子的啊!在隔壁的莊裡,他比我們的父親年紀大上二、三歲,父親叫他大哥;比父親小的,父親叫他兄弟。在一個莊裡,咱見了面,姓張的叫張大爺,姓王的稱王二叔,他跟你不是一家,你怎麼叫張大爺、王二叔呢?雖然你叫他張大爺、王二叔,對大叔、大爺也得尊讓,還有這點風氣啊!這就是在大同社會的「不獨親其親」,脫胎留到現在的啊!

那個時候,就在我家,親自見過的。我們在一個莊上,都好幾輩子還在一個莊裡,子子孫孫都有交情。譬如我們到街上來,我姓李,街頭上那個姓王,咱在一個地方上的街坊。街坊的孩子出來了,要是人家外頭別的街坊的,上我們村莊來了,咱街坊的人跟外人犯了衝突,我一聽一看,那個人不是我們村莊的人啊!這個是我們村莊的人,我就管了。怎麼欺負外來戶啊!不許這個樣子,我就管他。

我姓李,他姓王,我就是可以管他。他也不敢不聽,不聽,我就拿棒打。打了以後,跟人家說了好話,講信修睦,人家是外來的啊!然後拉著姓王的說:「走吧!我送你回家去。」見了他父親,他父親說:「這孩子在外頭幹了甚麼?你怎麼不管他?」我說:「我怎麼不管他,我賞他兩個巴掌!」他父親說:「打得輕,回去再打。」這個味道厚不厚?這是我親眼見的啊!

念書人,光會做文章而不會行此事,那就是書呆子。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我自己的兒子得管教,我不光管教我的兒子,別人的兒子我也管教啊!當我們是一家,你看這個味道。這是民族主義,不用貼標語這一套啊!

(待續)


5-1.png     
【圖說】商家雖是四民之末,站得住「信」這一個字啊!


【前期連結】大同之治 小康社會.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