齋戒時,必定穿上用布所做清潔的親身內衣。齋戒期間必定變更所吃的食物,起居的地方必定遷移到齋室。
穀類食物不要求精緻而滿足,切肉也不要求薄細而滿足。穀類食物放久而腐臭變味,魚腐爛而肉腐臭,容易中毒所以不吃。菜色或氣味惡劣的食物不吃。烹飪過熟或不熟,不是當季食物或吃飯不按時,都不吃。用不正當方法宰殺的肉,不忍心吃。沒有合宜的醬料不吃。雖然吃的肉較多,但不使勝過五穀之氣。飲酒沒有定量,以不醉亂為原則。到外面買的酒及乾肉不吃。餐桌上不撤去薑,但也不多吃。陪國君參加公家的祭祀,國君班賜的祭肉,當天就食用;自家祭祀的祭肉,不可超出三天,超出三天就不能食用,只好恭敬掩埋。
吃飯時不交談說話,睡覺靜臥休息,不宜自言自語。以粗食、菜羹湯,以及土產瓜果作為祭品,雖然不貴重,必定如同齋戒先恭敬祭拜。坐席未擺正,則不就坐。
「齊ㄓㄞ必有明衣,布。齊ㄓㄞ必變食,居必遷坐。」「齊ㄓㄞ」,就是齋,將不齊整的身心整齊起來。齋戒先「散齋」七天,隔絕交際應酬,調理外在身體的舉動,接著「致齊」三天,必須安住在齋室,調攝精神。專心想著祖先原來住的地方、談笑的樣子、志向、快樂的事及嗜好,如此用心,祭祀時就能感應祖先,顯現在前。「明」,清潔。「明衣」,清潔的親身衣。身穿清潔的明衣,不飲酒、不吃肉、不吃氣味混濁的葷菜,遷居齋室,夫妻不同宿,收攝身心,專一心思在祭祀上。
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饐ㄧˋ而餲ㄞˋ,魚餒ㄋㄟˇ而肉敗,不食。」「厭」,飽足。五穀食物及乾肉,不求精細,粗食也可以吃。「饐ㄧˋ」,氣變,產生臭氣。「餲ㄞˋ」,味變,飯放太久,產生不好的氣味。「餒ㄋㄟˇ」,腐爛,魚腐爛由內而外,所以稱「餒ㄋㄟˇ」。「敗」,臭腐。腐敗的食物容易中毒不可吃,這是衛生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