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五十九
●簡智果 講述  
●珍沼、孟昌整理

頌文: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
   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

大乘善根界

接下來研究「大義門功德」之頌文。初句「大乘善根界」,乃講往生西方的修因。後三句「等無譏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」,則講「無諸難」的意義,因為西方無諸難,故能完成大乘義利,圓成菩薩道。

「大乘善根界」。界有「種子」、「因」的意思,故全句意即大乘善根種子,即菩薩種性具有可證佛果的無漏種子。或云大乘善根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因,大乘善根即指無上菩提心。西方極樂世界,即是發無上菩提心的眾生所生的世界;換言之,無上菩提心,是行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正因。

何謂「無上菩提心」?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云,佛在王舍城說《無量壽經》,講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,其修行雖有優劣、高下之別,但都必須發無上菩提心,即梵語所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

曇公說:「即是願作佛心,願作佛心,即是度眾生心。」無上菩提心,即是行者發願要上求佛道之心。而發願上求佛道之心,也就是要下化眾生之心。因為不度化眾生,是絕對不能成佛的。曇公又說:「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,生淨佛國土心。」所謂度化眾生之心,就是要攝受、護念眾生,令一切眾生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心。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。假若有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只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殊勝妙樂,這種人必定不能往生。


4-a.png
【圖說】何謂度眾之心?要攝受、護念眾生,令一切眾生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心。(〈文殊維摩演教圖〉)

省庵大師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提到,發菩提心的因緣有十條,其一為「求生西方淨土故,發菩提心」。省庵大師說:「念佛本期作佛,大心不發,雖念奚為!」念佛法門其目的就是希望將來成佛,假若不發廣大菩提心,那麼縱然念佛,又有何用?在此我們要簡別一下念佛心的差別:

一、念佛求人天福報:

雖然念佛,卻是為求得人天福報。這種心理與佛出世本意不相應,故此人雖念佛,終不得往生。

二、念佛求自了生死:

雖然念佛,卻是發小乘心,只求自己了生死,不欲度人。這種心理與佛出世本意,只有少分相應,故此人雖念佛,亦不能往生。

三、念佛為寄庫錢:

有人念佛,卻把一句萬德洪名當作冥錢用,以為念一句阿彌陀佛,就等於存了一文錢在陰間裡的金庫。「寄庫錢」的用意,是將來到陰間地府,可做多財鬼;或將來到閻羅王那邊,可以不用下油鍋、上刀山。印祖說:「寄庫,是願死後做鬼,既有願做鬼之心,雖念佛亦難往生。」這種願做鬼之心,與佛出世本意背道而馳。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,唯有發大乘心、無上菩提心,才能與佛出世本意相應,故曰「大乘善根界」,大乘善根才是往生正因。

關於發菩提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蕅祖《彌陀要解》,有一個極為善巧方便、直截了當的解釋:「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」大家只要深信娑婆極苦、西方極樂,又深信多生多劫以來,業障深重,若不依賴佛力,決定無法出離生死輪迴,由此深信而堅定一心,不換題目。願離娑婆,如久受拘禁的囚犯求出牢獄;願生西方,如浪跡天涯的遊子,思歸故鄉。並且發願在往生西方、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,還要回入娑婆、廣度有情。如是發心,即是發無上菩提心。如是發心,必定往生西方!

以上第一句頌文「大乘善根界」略說竟。

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