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廿八
●吳希仁 講述
● 智光 整理


DSG-4.png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二、明觀盈縮

【釋義】
今明念佛三昧,亦有四教不同,一一教中,亦復各有念自、念他、自他俱念,三種差别。
4-c-1.png
【圖說】應身佛,是一般凡夫、二乘人,當時在印度所見,丈六八尺的釋迦牟尼佛。


四教不同

今明念佛三昧」,現在說明以「根大」修念佛,證到圓通的法。

蕅益大師在前面介紹五根,通途法講得都簡略,對於念佛三昧,根大證圓通,就講得特別詳細。前面五根也都分四教講。「今明念佛三昧,亦有四教不同」,也是有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不一樣。如果沒有前面兩個表先介紹,這一句話就講不下去,你要怎麼說亦有四教不同呢?

三種差別

一一教中」,每一個教法裡面,「亦復各有念自、念他、自他俱念,三種差別」。

因為念佛能念的是六根,所念的是佛,這個在前面「明所觀境」,就已經分開有念自、念他、雙念自他;現在是更提高一個層次,當我們能觀的心識─第六意識,了解的程度有四種─藏、通、別、圓,而依教修觀,就也有這四種。

在這四種裡面,根大在念佛的時候,還是一樣分成「念自、念他、雙念自他」三種。四乘三等於十二,詳細說起來,就有十二種念佛法,你看這有多詳細啊!




【釋義】
藏教三者:觀此六根,無我、我所,證入滅諦涅槃,名念自佛。以此六根,緣佛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滅罪生福,成出世因,名念他佛。緣想佛境,攝我六根,爲欲淨諸戒品,生定慧,現證果故,名自他俱念也。

先講藏教,藏教的三種念佛,看講述備覽四(乙),一方面看講述備覽,一方面看〈釋義〉。

惟念自佛

第一種是「惟念自佛」。藏教人所認識的自佛。

自性佛是什麼佛呢?是斷了見思二惑,證得偏真涅槃的境界,那就是他所認識的自性佛,他的程度就是這樣。

那為什麼叫偏真涅槃呢?不是真諦嗎?藏教人所了解的真諦,空是空,有是有,必得把這個「苦、集」滅了,才能證入空理、證到涅槃。這跟通教人不一樣。

通教人觀一切法如幻如化,不必滅「苦、集」,所以通教人就可以講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,因為空有相即。

藏教空有不相即,所以叫作偏真涅槃,偏在空的一邊。

怎麼修法呢?〈釋義〉裡面說:「觀此六根,無我、我所」,觀察我們自己的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,通通是因緣所生法,通通是緣生緣滅。所以一分析起來,裡頭無常、無我。

證入滅諦涅槃,名念自佛」,既然是無常、無我,就可以慢慢把我執給斷了,把煩惱障給斷了,就證到了涅槃─偏真涅槃。這是藏教人惟念自佛的方法。





4-c-2.png
【圖說】摩訶迦葉過去生曾是冶金師,與一貧女一同修補佛像,因為這個布施,摩訶迦葉九十一劫以來身上都有光明。

惟念他佛

第二是「惟念他佛」。藏教人所指的他佛是什麼呢?是「托應身佛為他佛」,藉著應身佛做為他佛。

應身佛是個劣應身,就是一般凡夫、二乘人,當時在印度看到的釋迦牟尼佛。丈六八尺,站起來是丈六,平常坐下來就是八尺;也是隨著年齡到了七、八十歲時候,衰老了,現老比丘相,是一位年老的比丘,這就是藏教人所認識的佛,叫做托應身佛為他佛。

怎麼個念法呢?「以此六根」,用我們眾生的六根,去「緣佛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」,去攀緣佛的相好。應身佛有三十二相、有八十種好。

或者憶、或者念、或者是禮拜、或者是供養。我們知道佛是人天導師,是所有眾生的大福田,這樣憶念、禮拜、供養他,就能夠「滅罪生福,成出世因」。

不要說是供佛,例如前面講到,證到眼根圓通的阿㝹樓馱─又名阿那律陀、阿㝹樓馱,翻譯成中文叫作「無貧」,他一點都不貧窮。因為過去生,在鬧飢荒的時代,以一碗很粗糙的飯,供養一位正在挨餓的辟支佛。就因為這個小小供養,他得到大福報,怎麼呢?九十一劫以來,吃穿等等都不鬧窮。

光布施一碗飯給辟支佛,就得到這麼大的福報,何況我們供養佛!

再說,例如結集經典的摩訶迦葉。摩訶迦葉翻譯成中文叫作「大飲光」,飲光是說好像能吸人家的光明一樣。迦葉尊者身上,自然就有紫金光明,而且很盛大,光明能夠蓋過日月的光明,好像日月光明被吸了去一樣,所以叫大飲光。

為什麼會有此瑞相呢?摩訶迦葉過去生曾經是一個冶金師,專門在打金飾品的。有一個貧女想要修補一尊舊的佛像,這個佛像缺損了,但是她沒錢,來拜托大迦葉。他就發心:「好吧!那我們一起做功德吧!你能夠出多少就出多少,其他的我來貼補!」把佛的金像重新裝飾得非常莊嚴。就因為這個布施,摩訶迦葉九十一劫以來身上都有光明。

所以能夠憶念,乃至於供養這個應身佛,就能夠「滅罪生福」,一方面滅除罪障,一方面增長福德。「成出世因」,漸漸就能成就出離世間,了脫生死的因緣。這就叫念他佛。

自他俱念

第三「自他俱念」。怎麼個念法呢?

緣想佛境」,攀緣想念已經證到偏真涅槃的應身佛,包括他的相好,乃至於威儀等等。「攝我六根」,用來收攝我們自己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學佛怎麼學?佛怎麼做,我們跟著怎麼做,佛是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動,我們也跟著這樣。為什麼呢?

為欲淨諸戒品」,為了要把持戒的戒法持得好,能夠讓我們六根清淨。「生定慧」,持戒持得好,六根一清淨,不就得定了嗎?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,這是《楞嚴經》講的。所以就「生定慧」,生出定、生出慧來了。「現證果故」,現當作顯現講,最後就能顯現所證的果位來。

名自他俱念」,那為什麼稱為自他俱念呢?這個表上說「托佛境界」,他是念他佛、念的應身佛;「攝自六根」,為了收攝我們自己的六根,所以念他又念自。跟前面兩種比較起來,前面唯念自佛─不托佛的境界;唯念他佛—不知道是要用來收攝自己的六根,差別在這裡。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