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識要生起現行,如就著肉眼來說,需要具備九種因緣條件才能生起,這九緣分別是空(距離)、明(光線)、根(淨色根、俱有所依)、境(所緣境)、作意(注意的念頭)、第八識(根本依、俱有所依)、第七識(染淨依、俱有所依)、第六識(分別依、俱有所依),以及能生種子。如就著天眼來說,則除去明、空二個條件,七緣即可生起。
耳識依著八種因緣條件生起,即前述九個中,除去明緣。
鼻舌身三識,則依著七種因緣條件生起,除去明之外、再除去空緣,因為這三識要碰觸到境界才能攀緣。
第六識依著五種因緣條件生起,分別是根(第七識、俱有所依)、境(所緣境)、作意、第八識(根本依、俱有所依)、能生種子。
第七、第八識都是依著四種因緣條件生起,分別是俱有所依(七、八識互為俱有所依、互為根)、境(所緣境)、作意、能生種子。
第七、第八識為何都沒有根本依?因為對第七識來說,第八識就是俱有所依,而對第八識來說,本身就是根本識,所以不必另外建立根本依。
由於前五識行相麤動,所依靠的因緣條件經常有不具足的時候,所以前五識生起的時候少、不起的時候多,條件多較難成辦,無法恆常具足。
麤,是指前五識只緣取外境、行相容易了知;動,是指浮囂(輕浮囂動),前五識緣外境時,經常改動轉易。前五識的眾多外緣,或者一下子就因緣和合、或者逐漸才和合,有時五識同生、有時四識同生、有時三識、二識、乃至只有一識生起,這就是因緣有時具足、有時不具足的緣故。
第六識,雖然也是行相麤動、但又兼有微細行相,所依靠的眾緣,時時時刻都有,只有遇到違逆的因緣來阻礙,才有時不生起。違礙因緣,是指五種無心位,分別是無想天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極重睡眠、極重悶絕。
第七、第八識,行相微細,所依靠的因緣條件,一切時都有,條件少容易成辦,因此沒有違緣來阻礙,總體來說,沒有不生起的時候。
但如果質疑說「第六識修無漏觀入滅盡定的時候,第七識染污的一部分也不得現行」,那並不是說第七識自體沒有,應該說是轉變,轉染污成清淨,而非不生起,這跟第六識行相麤動,而有五種違緣阻礙的情形並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