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」,現在很多人仍不明白這個道理。良好的家庭、家教與家風至關重要,請聽一聽司馬光千年前的殷切之聲。
宋代司馬光在〈訓子孫〉說,身為長輩,沒有人不籌謀思慮,給後世子孫留下財產利益。可是,確實能利益子孫的卻少之又少。為何這麼說呢?
現在那些為後世子孫籌謀的人,最多不過是廣為經營資產,留給後世子孫。如添置田產,東西相連,南北交錯;或購買宅邸、店鋪,跨街越巷;小米、大麥堆滿糧倉,金銀、布帛塞滿寶篋櫥櫃。還想求取更多的財物,也不以為足。洋洋自得地看著這些產業,以為可以讓子子孫孫累積數世都用不完,自覺欣慰。卻不知道用正確的方法訓示孩子,用禮節法度治家。
自己勤勉勞苦數十年所積蓄的資產,短短數年內,卻被子孫在奢侈浮靡遊蕩中消耗散盡,還反過來嘲笑祖先長輩太愚蠢,不知好好地拿這些財產自求娛樂。或是抱怨祖輩過於節儉慳吝,對小輩沒有什麼恩澤,只會過於嚴厲的苛求。
人賴以生存的資具固然不可缺少,但不要追求超過分量,過分就會成為牽累。假如子孫真賢能,難道不能靠粗食布衣來營生,而會饑寒死於道路嗎?假如子孫不賢能,即使積累了滿屋黃金,又有什麼好處呢?所以留存過多財物給子孫,我覺得這種人太愚蠢了。難道賢聖就不過問子孫的貧困嗎?古聖賢留給子孫的是「以廉以儉」啊!
有德者皆由儉來也,儉則寡欲,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,遠罪豐家。故曰:儉,德之共。侈則多欲,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,在道速禍;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,敗家喪身,是以居官必賄,居鄉必盜。故曰:侈,惡之大也。
為人父祖者,莫不思利其後世,然果能利之者鮮矣。何以言之?今之為後世謀者,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,田疇連阡陌,邸肆跨坊曲,粟麥盈?鋝鄭?金帛充篋笥,慊慊然求之猶未足,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。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,以禮法齊其家。自於十數年中,勤身苦體以聚之,而子孫以歲時之間,奢靡遊蕩以散之,反笑其祖考之愚,不知自娛。又怨其吝嗇,無恩于我,而厲之也。
夫生生之資,固人所不能無,然勿求多餘,多餘希不為累矣。使其子孫果賢耶,豈疏糲布褐不能自營,死于道路乎?其不賢也,雖積金滿堂室,又奚益哉?故多藏以遺子孫者,吾見其愚之甚。然則聖賢不預子之孫匱乏耶?何為其然也,昔者聖賢遺子孫以廉以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