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國之重寶】
山東 龍山文化晚期
人面紋圭
●封底設計/願捨

距今約三○○○年至一九○○年前的山東「龍山文化」,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和淮河中游,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之一。

此器應是二二○○年至一九○○年前龍山時期黃河中下游的玉圭禮器,長二四.六公分、寬七公分、厚一.二公分,色澤灰而泛黃,上端墨黑下方土黃,經拉曼光譜鑑定為閃玉材質。形作窄長梯形,平直正刃,柄端有兩孔,刃線兩端微收。刻工精細,一面刻具象神祖面紋,圓眼咧嘴、口吐獠牙,頭戴「介」字形冠,神祖兩耳各自垂掛戴帽披髮的側面神祖,威嚴華麗;另一面雕半抽象神祖,大漩渦眼,戴「介」字形冠,左右伸展猶如牛角或鳥翼。器面上下皆加刻乾隆御製詩及璽文,但文字方向與原有花紋相反。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。


0-4.png

【摘錄】臺北故宮博物院介紹:
這件玉圭在三千多年後流傳入宮,乾隆皇帝十分鍾愛,不但為之加配精美的紫檀木座,更分別再其三十八歲、五十八歲時為之賦二詩,並加雕於器表。可惜在配置木座與加刻詩句時都與龍山神祖面紋的方向相反。近三、四十年來,本院利用科學考古資料重新檢視清宮舊藏,對史前玉器有了全面的新認知。為了尊重原創者的理念,本件在展覽與出版時,以刃線向上的方式置放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國之重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