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聆聽《法句譬喻經》,講者引《大莊嚴經論》所載,目犍連有二弟子,一是冶金師之子,教他修不淨觀;一是浣衣之子,教他修數息觀。因教化方法違背他們俗家所習,學不起來,於是生起邪見,毀謗佛法。後因舍利弗指點,二人互相調換,即得道果。以此證明須契機施化。
之後,讀到智者大師《釋禪波羅蜜》,大師引此則故事,以闡釋「觀機授法,必扶本習」,悟道者教人,要觀察受教者的根機,符合他原先所習,方是真善知識。但故事主角不同,是舍利弗教弟子,久無成效,後經佛陀調教,調換修習方法,速得道果。
《大莊嚴經論》云:
馬鳴菩薩說,我過去曾經聽說,尊者目犍連教授兩個弟子,專精修學禪定,但是並沒有證到任何果位。
尊者舍利弗問目犍連:「你那二位弟子有沒有證到殊勝的道果?」
目犍連答:「沒有證得。」
舍利弗又問:「你教他們什麼法門?」
目犍連答:「第一位教不淨觀,第二位教數息觀。但是他們的心性滯塞不通,不能悟道。」
舍利弗再問目犍連:「二位弟子是以什麼根性身分來出家的?」
目犍連回答說:「有一位是洗衣服的,另一位是鍛金師。」
舍利弗告訴目犍連:「鍛金師應該傳授他數息,洗衣服的適合教導他不淨觀。」
目犍連便以契合他們各自根性的法門來教導,二位弟子立即精勤修習,證到阿羅漢果,證果後,歡喜踴躍。
《大莊嚴經論》,馬鳴菩薩造,鳩摩羅什譯。為何智者大師所引與《大莊嚴經論》有所出入?智者大師,人稱東土小釋迦,開創天台判教,千古遵循,難道智者大師會錯引嗎?疑惑不已,唯有繼續鑽研,獲得更多訊息。
原來古注,如《華嚴經隨疏演義鈔》、《維摩經略疏垂裕記》、《瑜伽論記》、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等,都是依智者大師所引,且得知這些古德都是根據《大涅槃經》。
《大涅槃經》,佛云:
雖有舍利弗、目犍連等,不名眾生真善知識。何以故?生一闡提心因緣故。
善男子,我昔住於波羅奈國時,舍利弗教二弟子,一觀白骨,一令數息。經歷多年,各不得定。以是因緣,即生邪見,言:「無涅槃無漏之法,設其有者,我應得之。何以故?我能善持,所受戒故。」
我於爾時,見是比丘,生此邪心。喚舍利弗而呵責之:「汝不善教,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。汝二弟子其性各異,一主浣衣,一是金師。金師之子應教數息,浣衣之人應教骨觀。以汝錯教,令是二人,生於惡邪。」
我於爾時,為是二人,如應說法。二人聞已,得阿羅漢果。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,非舍利弗、目犍連等。
北宋的從義法師撰《天台三大部補注》說:「《莊嚴論云》,浣衣漸淨,白如骨也。善知韛囊,宜數息也。余嘗讀《大莊嚴論》、《出曜經》等,乃是目連教二弟子而不悟道,時舍利弗即為教之,方能悟也。此則《經》、《論》不同,不須和會。」
衣服洗得漸漸潔淨,潔白如人骨頭。善用風箱的人,適合修數息。我讀過《大莊嚴論》、《出曜經》等,是目犍連教導二個弟子,二個都不能悟道;換舍利弗教導他們之後,二人才能證道。《經》和《論》的說法雖有不同,但不須調和折衷。
古德以為經與論所載的故事,經過多番傳述,或有差異不同。學習經論貴在明理,如故事中的「善教如佛,才是真善知識」,才是真實道理。若道理有錯誤,可用究竟實智糾正,不要執一為是。經論所舉事例,人物情節或有出入,仍尊重保留,無須調和更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