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鄉之人聚會飲酒,年紀六十歲以上,持杖的老者離席出去後,孔子就隨後出去。鄉人舉行驅逐疫鬼──「儺ㄋㄨㄛˊ」的儀式時,孔子也會穿上朝服,站在東邊的阼階上,恭敬接待「儺」的隊伍,與鄉民同樂。
問候在他國的友人,孔子自己無法親往,對使者必恭敬兩拜,然後送使者出發。季康子餽贈藥物,孔子拜謝後接受了藥物,並說:「丘ㄇㄡˇ,尚未明白贈送藥物的禮節,是該嘗?還是不該嘗?所以不敢嘗。」
「鄉人飲酒」,「飲酒」,古代有「鄉飲酒」的禮,不是光喝酒而已,有一定的禮儀,本段「鄉飲酒」是在歲末祭拜神明的「蜡祭」之後舉行。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坐著,五十多歲則隨侍站立,表示尊敬長者。宴席中,為六十歲以上備有三盤菜餚,七十歲以上四盤,八十歲以上五盤,九十歲以上六盤,表示養老的用意。人民知道尊長養老,然後在家更能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姊妹,如此教化有成,國家方能安定。
「杖者出,斯出矣。」「杖者」,參加鄉飲酒時,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持有拐杖。當敬老禮儀結束,主人親送老人出門,孔子位為大夫,排在立侍的眾賓之列,隨後才離去,這是序齒不序爵,按年齡排序不按身分地位,尊重鄉中的長者。
長者離開後,自己留下來也可以,那為何也隨後離去呢?孔子通達人情事故,他離開會場,可使宴會大眾盡興飲宴,不受拘束。
張湛,是東漢陝西扶風郡平陵縣人。他生活嚴謹愛好禮節,舉止言行很有規矩,即使獨居一室,也是自我修整不敢隨便,漢光武帝非常倚重他的德學才能。
張湛擔任太守時,有一次回去故鄉,一看到家鄉縣門口,就趕快下車步行。旁侍的主簿進言:「大人位尊德重,不宜自輕而下車步行。」張湛卻說:「孔子在鄉黨對待家鄉的人,多麼恭敬溫順。現在我回到父母的地方,是我生長的故鄉,應當尊重鄉人,下車步行才算盡禮,怎麼說是自輕呢?」
「鄉人儺ㄋㄨㄛˊ,朝服而立於阼階。」「儺」,驅逐疫鬼的風俗。「阼階」,主人接待賓客時,所站立的東階。平時官員與民眾的關係,上下較為嚴肅,孔子為魯司寇時,穿著朝服接見民眾,與民同樂,可以上下交流情感,更加親民。
「問人於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」「再拜」,兩拜。平常對朋友只需一拜,因為特別恭敬他國友人,所以兩拜。對著使者兩拜,並非拜使者,而是遙拜所問候的他國友人,所以使者不必答禮。平常我們接待外地的客人應特別恭敬,奉茶也必先奉給外地客人。
「康子饋藥,拜而受之,曰:『丘ㄇㄡˇ未達,不敢嘗。』」「康子」,掌握魯國政權的季康子大夫。「饋」,贈送。古人接受餽贈食物時,當著餽贈的人或是使者的面,品嘗一下,感謝不虛所饋。「達」,不明了。孔子不明了餽贈藥物的禮,要不要品嘗,並不是指不明了藥性。今日之下,如果餽贈是為了不正當的目的,例如買票、加害他人……絕對不可接受。如果餽贈是為了交流情感,交情深的應當接受,拒絕反而讓人誤解是要斷交;交情淺的,可以隔天再回送,其中各有不同,斟酌彼此之間的人情事故,餽贈也是很微妙的學問。
學習這兩節經文,雖然古今制度風俗不同,把握尊老不忘本、親民、恭敬合禮,與通達人情事故的原則,實踐於今日仍然受用非淺,切莫輕忽!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