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青銅鐘於商朝晚期出現,多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樂器,也用於軍中。形式有「鐘」、「鎛」之別。鐘又以其懸掛部位分為「甬鐘」及「鈕鐘」二型,此器屬甬鐘類別,成於春秋晚期,為現存古代吳國最早的青銅器之一。原由江西農民發現,後進呈乾隆,恰逢乾隆平定回部,而被視為祥瑞之器。
此器高四四.五公分,器面分別以蟬紋、蟠虺紋等交錯盤繞而成,左右兩側各飾三個龍首。器面可見銘文總計七十七字。從銘文上得知,器主為「者減」,乃春秋晚期吳王皮㸐之子。有學者認為皮㸐為吳王闔閭,者減即其子公子波。銘文內容主要為祈福和形容鐘聲悠揚美妙。屬清宮舊藏,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