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時代,看似講求性別平等、種族平等、各種自由,然而,不自由、不平等,就是一個那麼真實的常態。
如果拉長時間軸去看,自由、平等,真的有辦法「爭取」到嗎?換來的是什麼呢?為了爭取,又付出什麼代價?
這麼說並非消極,而是想認真的去看待這真切的現實,並找出正確的方式。
例如大方向的說,古代專制社會,比諸現在看似的民主,或許存在著更多明目張膽的不公平、不正義。古代的老百姓力所不及,又沒有言論自由,說不定也沒有知識去「看出」那些事;他們能做的,就是「把本分事做好」,遇到了什麼,或是含冤屈就,或是逆來順受。
對比今日,部分貌似也就能夠去爭取、去抗議、去表態、去平反,試圖把事情扭轉過來。然而,無論國家社會如何「進步」,想要爭取、抗議、表態、平反的,又是那麼層出不窮;那些不公平、不正義,不斷被挖掘出來,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無有已時。
所以呢?
∵事起有因∴
根本上,人生酬業,這一生,就是在酬償前世累積而來的部分善惡果報,在酬償的同時,也為未來累積新的善惡之業。
所以,對於大環境或是政治,乃至自身種種境遇,個中因緣人人有分!都是幫手或幫兇,並非被動的受害者或是受惠者。
以此來看,其實得失的標準非常單純。重點不在於默然承受舊業自消,或是去爭取為自或他謀得一時的福利,而是在這過程中,少了什麼、多了什麼。
例如為了爭取想像中的平等,而激起、製造內心更強烈的不平等,那就太矛盾了。
而若用平等心去面對那些不平等,無論是在事上有所作為,或是在內心不起分別,才能夠真正相應真正的平等。
否則,只是延後、甚至加倍承受業的新仇舊怨而已。
凡事皆有因緣,假設業是因,緣就是選擇酬償的方式。其中很關鍵的,就在於緣的選擇。選對了,業消善增;選錯了,徒增新的惡業。
該怎麼做、怎麼選擇,關鍵就在於「心」。所謂好人辦壞事,壞事變好事;壞人辦好事,好事變壞事。把握住根本,再繁雜的事情都可一以貫之。
∵並沒有少∴
一位老師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,曾私下感慨說,沒有結婚看似少了許多家「業」,實際上卻會反應在另外的面向,並不會少。過了十多年,現在還是懵懵懂懂,但彷彿可以想像什麼是「並沒有少」。
人生酬業,就像是走上一條業力鋪成的路,必須一直走,無論腳步落在哪裡,都是落在業上。當然落腳點也有好走、不好走的難易之分,卻都是必須要─走。
避重就輕,就輕鬆了嗎?或是反而增加了沉重的業呢?然而,即便舉重若輕,就解決了嗎?還有多少不可承受之重等著!
《十四講表》研討時,老師提到一個重大關鍵:認識因緣果的道理,目的不是追求在相用上變得更好,而是在這歷程中,體達推動因緣果的根本。並非不著意相用上的變化,而是有著更究竟的目的。
∵不在相上∴
例如貧女燃燈供佛的公案,「是時諸燈悉皆滅盡,而此女燈皎然明朗,常住如是」,眾人供燈,風吹而熄,唯獨貧女燃燈心誠不滅。
重點不在點的是華燈或一錢小燈,更不在燈的防風性和持久性……。不在那相對的多與少、看似的優與劣。各種事相自有具足的因緣,而相中之用,卻取決於用的人。
再如生活中常見的─地板髒了。髒汙是相,引發出來的用就有很多種可能。看見地板髒了,或是嫌棄或是無視,或者拿起工具清潔;或是邊清理邊嘀咕誰弄髒、誰不掃,又或清潔地板同時清淨自心。倘若因為地板蒙塵,復令心蒙塵,為了想像中的清淨,而激起、製造內心更強烈的不清淨,那就太矛盾了。
〈掃心地〉歌云:「掃地掃地掃心地,心地不掃空掃地;人人都把心地掃,世上無處不淨地。」如果掃地不僅僅追求在相上變得更好,而能在這歷程中體達推動萬相力用的根本,解決的就不只是一時的髒污,一如貧女供燈,「皎然明朗,常住如是」!
然而,若不拿起掃帚,在相用上隨緣盡分,放任就在眼前的髒汙一往如昔,又怎麼談得上深層的心地清淨。
∵裡外相應∴
相用上的因緣果,互為因果,循環不停;看似的好也是一時,看似的壞也是一時,卻反反覆覆、此消彼長、無有已時。即用顯體,體達根本,方不枉這一路。
道理思維很容易太過理想,尚須落實而行。拉長眼光,更當修正步伐,趨近裡外一如,一步步銷歸自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