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以養正:陸桴亭論小學.一
●若古

前 言

陸桴亭,本名世儀,字道威,號桴亭,江蘇太倉人,為明末清初學者,著有《論小學》一書。

陳宏謀在《養正遺規》最後一篇,收錄陸桴亭的《論小學》,並加上按語:

古人陸桴亭的《論小學》很詳備,於此特別提出其中的要點來強調。可見人材的成就,沒有不自小時候開始培養的。

舉凡:正本清源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;或是防微杜漸,留心微細處,防患於未然;乃至隨時引導扶持,使他們的心智,隨著習慣的培養,與教化的熏陶,逐漸成熟。都可觀摩照做,而不流於不切實際的論調。

【原文】

桴亭,名世儀,明末太倉人。

弘謀按:古人之《論小學》詳矣,此特提其要而切言之。見人材之成,未有不自幼時始者。諸凡正本清源,防微杜漸,以至隨時引掖,俾習與智長,化與心成,胥可見之施行,而不為迂遠闊情之論。故特載之終篇,以當是書總匯。至其論讀書法,以三十年計,條分三節,自童子始。因並附載焉。

入 學

在古代,八歲進入小學,十五進入大學,這是很正常合理的。然而,古人心地質樸,風俗淳厚,孩提到七、八歲的時候,認知見識尚未開啟。

如今人心風俗,則遠遠不如古代;一般人家的子弟,到五、六歲,已多半知道物欲的誘惑。如此一來,再過兩年才開始上小學,即使父教、師嚴,已經須多花一番功夫調教;更何況父親兄長的教導,又未必合乎傳統。

所以說,今下教子弟入小學,必當自五、六歲開始。

【原文】

古者八歲入小學,十五入大學,此自是正理。然古者人心質樸,風俗淳厚,孩提至七八歲時,知識尚未開。今則人心風俗,遠不如古;人家子弟,至五六歲,已多知誘物化矣。又二年而始入小學,即使父教師嚴,已費一番手腳。況父兄之教,又未必盡如古法乎。故我認為今下教導子弟、進入小學,定當從五、六歲開始。

教 材

小學之書,朱文公(即朱熹)所集結的就很完備了。然而,我認為古人的用意,設立小學,是教人「由之」,遵循而行;大學之道,才使人「知之」,進一步去理解。

朱文公所輯錄的,多為探究事物的道理,比較接近大學的程度。又採集的文句,多半出自四書、五經,讀者便覺得重複了。而且類推引用大多是古禮,不合今日的風俗。開卷又多生難字詞,不便於童子學習。這是《小學》多被捨棄不用的緣故。

個人認為,小孩子在五、六歲時,語言發音還不能朗朗上口,無法馬上讀誦較長的文句。所以想仿照明道先生程顥的主意,採取《禮經》中〈曲禮〉的幼兒禮儀規範,並參照近代的禮節,斟酌古今,選擇可以通行的部分,編成一書。或三字,或五字,每一節都押韻,務必令孩童容易明白,書名為《節韻幼儀》。使他們能夠立即閱讀、教學。

如:「頭容直」,即教孩子端正頭頸;「手容恭」,就是教導要整齊手足。當下便讓他們知行並進。似乎這樣造就人材的方法,更為容易。《養正遺規》采集陳北溪〈小學詩禮〉,即此意。

【原文】

小學之書,文公所集備矣。然予以為古人之意,小學之設,是教人由之;大學之道,乃使人知之。今文公所集,多窮理之事,近于大學。又所集之語,多出四書、五經,讀者以為重複。且類引多古禮,不諧今俗。開卷多難字,不便童子。此小學所以多廢也。

愚意小兒五、六歲時,語音未朗,未能便讀長句。竊欲彷明道之意,採擇《禮》經中〈曲禮〉幼儀,參以近禮,斟酌古今,擇其可通行者,編成一書。或三字,或五字,節為韻語,務令易曉,名曰《節韻幼儀》。俾之即讀即教。如頭容直,即教之端正頭項。手容恭,即教之整齊手足。合下便教他知行並進,似于造就人材之法,更為容易。集內采陳北溪〈小學詩禮〉,即有此意。

禮 樂

禮樂不可片刻離身,古人的教育,自幼便教禮樂。所以德性、氣質容易成就。今人自讀書外,無所事事,不知禮樂為何物,身子自幼便放縱懶散慣壞了。

個人想從《節韻幼儀》外,進一步參酌古今之制,編輯:冠(注一)、婚、祭,以及鄉飲(注二)、鄉射(注三)等各種禮,作為「禮」書。喪禮不可事先演習,打算另外輯為一卷,讓學者在居喪時可以習讀。孔廟樂舞,及宴飲、升歌(注四)等各種儀式,集為「樂」書。

這樣可使童子十數歲時,仍舊習讀四書,同時兼學《書》、數;有空暇的時候,則在一處集合排列,教導升歌習禮,如古人「舞勺」──兒童的文舞、「舞象」──成童的武舞之類。

務必讓他們文質彬彬,儀容端莊、舉止文雅。如此一來,涵養氣質,薰陶德性,或可不必費力也能達成。

【原文】

禮樂不可斯須去身,古人教人,自幼便教他禮樂。所以德性氣質,易於成就。今人自讀書外,一無所事,不知禮樂為何物,身子從幼便驕惰壞了。

愚意自《節韻幼儀》外,更欲參酌古今之制。輯冠、婚、祭,及鄉飲、鄉射……諸禮為禮書。喪禮不可豫習,擬另輯為一卷,俾學者居喪時讀之。文廟樂舞,及宴飲、升歌,諸儀為樂書。俾童子十數歲時,仍讀四書,兼習《書》、數。暇日則序一處,教升歌習禮,如古人舞勺、舞象之類。務使之鬱鬱彬彬,則涵養氣質,薰陶德性,或可不勞而致。

【注一】冠:

音ㄍㄨㄢˋ,年滿二十歲的男子戴上帽子的成年禮。

【注二】鄉飲酒禮:

古時鄉學三年業成,由諸侯之卿大夫向其君舉薦賢能之士。將行之時,卿大夫以賓禮相待,並與之飲酒。

【注三】鄉射禮:

古時州郡長官於春秋兩季以禮會民,習射於州序,稱為「鄉射禮」。又古以射選士,鄉大夫三年大比,獻賢能之書於王,則行鄉射之禮。

【注四】升歌:

祭祀、宴會登堂時演奏樂歌。


8-b.png
【圖說】明末清初學者陸桴亭,著有《論小學》一書。

(待續)




【前期連結】朱子讀書法.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