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艮其背。」
鄭玄注:「艮為山,山立峙各于其所,无相順之時,猶君在上,臣在下,恩敬不相與通,故謂之艮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艮為山,說卦文。山之立峙,各止其所,彼此无相順之時。陽,君象也,一陽在上,猶君在上。陰,臣象也,二陰在下,猶臣在下。君主恩,臣主敬,各盡其道而不相通,故謂之艮也。」
「不獲其身,行其庭,不見其人,无咎。」
虞翻注:「觀五之三也。艮為多節,故稱背,觀坤為身,觀五之三,折坤為背,故艮其背。坤象不見,故不獲其身。震為行人,艮為庭,坎為隱伏,故行其庭,不見其人。三得正,故无咎。」
李鼎祚案語:「案:艮為門闕。今純艮,重其門闕,兩門之閒,庭中之象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虞注○從二陽四陰之例,艮卦自觀卦來,故云「觀五之三也。」「艮為多節。」說卦傳文。背脊骨多節,釋名「脊,積也。積續骨節脈絡上下也。」身背多節,故虞注:「稱背」。觀卦下體坤形為「身」,觀五之三,折坤身為背,故「艮其背。」坤毀不見,故「不獲其身。」震足為行,震生(說卦傳:震為反生。)為人,三,互體震,故為「行人」。艮為門闕為「庭」,互坎為隱伏,互震故「行其庭。」互坎故「不見其人。」艮六爻皆是敵應,宜有咎,六五之三得正其位,故「无咎」也。
李氏鼎祚案語○「艮為門闕。」說卦傳文。純艮重門,門內為庭,故「兩門之閒,庭中之象也。」
彖傳曰:「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上下敵應,不相與也,是以不獲其身,行其庭不見其人,无咎也。」
「艮,止也。」
虞翻注:「位窮于上,故止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陽窮于上,无所復之,故止也。」
「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。」
虞翻注:「時止,謂上陽窮上,故止。時行,謂三體處震,為行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艮,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,故曰「時」。(艮,是東北之卦,東北在寅丑之間,丑為前歲之末,寅為後歲之初,則是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。見鄭康成周易爻辰圖。)「時止」者,謂一陽窮于上,故曰「時止」。「時行」者,三體互震,震為行,故曰「時行」也。(虞氏逸象:震為行。)
「動靜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」
虞翻注:「動,謂三。靜,謂上。艮止則止,震行則行,故不失時。五動成離,故其道光明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自觀九五之三,與六三易位,而成艮卦,故虞氏云「動謂三。」上六得位不動,故虞注:「靜謂上」也。艮卦陽爻止于上,時止則止。震卦陽爻動于下,時行則行,故「動靜不失其時。」五動,時行也。動成離,為日為火,故「其道光明」也。
「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」
虞翻注:「謂兩象各止其所。」
李氏纂疏:「內外兩艮,各止其所而不遷。王氏云:易背曰止,以明背即止也。」
「上下敵應,不相與也。」
虞翻注:「艮其背,背也。兩象相背,故不相與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艮其背者,謂兩象各止其所,相違背也。上下陰陽敵應,是為兩象相背,故不相與。明傳解艮其背也。」
「是以不獲其身,行其庭不見其人,无咎也。」
李氏鼎祚案語:「其義已見繇辭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其義已詳繇辭。不再釋。」
《易經》上說,念頭一動了,好事變壞了,壞事也能變好。常常省察自己,有了事情招了麻煩,趕緊想自己。《易經》上最注重的是「悔」字,《易經》上講趨吉避凶,吉的事情占四分之三,壞的事情占四分之一。「那不是吉多凶少嗎?」吉凶隨著來,隨著去。
你一悔,雖然事情不好,也變了无咎。一存悔心,省察自己,當時就變。你自己就有辦法,省察自己。若埋怨別人,越埋怨別人,更增加罪過,一點用處也沒有。這是真正大愚人,愚得不可救藥了。
知道病,得知道用什麼藥,現在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。佛法講心性,心性很深,孔子那些弟子尚不懂心性,咱更不懂心性,只可反過來查自己的毛病,不必管我們心性怎麼樣。問自己還有沒有毛病?找不出毛病那就行了,就不必問別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