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的弘一大師,由精淳的藝術事業,轉而出世學佛,每做一事,都是全力貫徹到底。
讀誦有益思惟
學佛,弘一大師勉勵人必得研習經論,且指示讀誦經論的方法。
弘一大師在給浙江師範的學生──孫選青信中,說:
讀誦論文,思惟義理,亦非僅限於伏案時。凡行、住、坐、臥,偶有寸暇,即可攝念為之。雖手未披卷,而文義了了,常在目前。猶如切事繫心,即在造次,不妨密憶前事。若如是者,豈惟論義疾得了解,而無益之妄念亦可減少,誠修持之妙法也。
讀誦獲益甚大,在熟讀之後,思惟義理不僅局限在書桌前,舉凡行住坐臥,偶有一點空暇,就可以在心中回味讀過的經論。手上即使沒有書,也能了了體會文義。如此學習,經論的義理迅速瞭解,無益的妄念也相對減少。讀誦實在是修持的妙法。
劉質平與豐子愷,是弘一大師二大弟子。劉質平留學日本,最後一年,學費不繼,弘一大師資助他,劉質平終身不忘師恩。民國二十一年,弘一大師〈致劉質平書〉,指點他研讀佛經,說:「經宜熟讀,自能漸漸了解。昔周軼生居士學經論時,即依此法也。」周軼生居士,民國浙江海寧人,擅長書法,與弘一大師同時代人,曾撰〈執筆訣〉。
在〈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〉,弘一大師勸勉性常法師,在閉關三年中:「三年之中,可與義俊法師講《戒本》及《表記羯磨》六遍。每半年講一遍。自己既能溫習,亦能令他人得益。昔南山律祖,尚聽律十二遍,未嘗厭倦,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?《戒本》、《羯磨》能十分明了,且記憶不忘,將來出關之後,再學《行事鈔》等,非難事矣。」
《戒本》及《羯磨》每半年講一遍,三年講六遍,如此復習熟誦,即可記憶不忘,將來再學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》等律藏便不難了。
弘一大師自己勤於經典的「誦習」,從中獲益甚大,故常勉同參道友要「熟誦」經典。如〈致夏丏尊書〉云:「《金剛經》一冊,別郵奉,乞收入。若能常常讀誦,自然身心安寧,無諸煩惱也。」
弘一大師與夏丏尊,在浙江第一師範學院共事,兩人成為摯友,生死不渝。夏丏尊日後任上海開明書局總編輯,對弘一大師出家後的護持,竭誠盡力。弘一大師勸勉他,應常常讀誦《金剛經》,自然身心安寧,無諸煩惱。
熟誦起信論文
欲研究經論,弘一大師建議當先學《起信論》最為妥善。他以自身研學經驗,教孫選青研讀的步驟方法:
第一步,須先熟讀論文,至背誦十分通利為止。既已背誦十分通利,乃可研習文義。若能請人講解,尤為穩妥。
應先講「科會、指要、表解」,後講《賢首義記》,每次宜講少許。
講畢,須細心詳閱。已前所講者,亦須時時溫習。(此論義理精奧。前半難解。)
《疏》文雖必背誦,然亦須記其大意。至於科文,最為切要,能背誦為善。(宜自己將論科別錄一表,如家譜式直寫。懸之座右,時時閱覽。能助記憶之力。)
研讀《起信論》這個方法,是弘一大師自身經驗,及各地居士的親身經驗,大師云:「最妥善最便捷之法。希仁者依而行之,必可開發慧解。因此法為眾多之人所屢試屢驗者,萬無一失也。」
《大乘起信論》的論文,要先熟讀背誦到「十分通利」,才請人講解。《大乘起信論義記》也要背誦,而《起信論》的科判能背誦最好。可將科判畫成家譜樹枝狀,貼在桌案邊,時時閱覽,最能幫助記憶。
奉華嚴為日課
弘一大師「律紹南山,教宗賢首,行在彌陀」,於賢首《華嚴》致力甚深。〈致劉質平書〉,弘一大師云:「《華嚴經行願》,此書余已讀誦十數年。其盼仁者至今以後,亦能受持讀誦也。」可讀全冊,或只讀讚語(長行文後的偈頌)。
在〈致蔡丏因書〉,弘一大師說:
每日讀誦《華嚴》一卷之外,并可以己意別選數品深契己機者,作為常課,常常讀誦。(或日日讀誦,或分數日誦。)朽人讀《華嚴》日課一卷以外,又奉《行願品別行》一卷為日課,依此發願,又別寫錄《淨行品》、《十行品》、《十迴向品》(初迴向及第十迴向章)作為常課,每三四日或四五日輪誦一遍。
弘一大師每日讀誦一卷《華嚴經》,又以《華嚴經行願品》為日課,日日奉誦。平常則用毛筆抄寫《淨行品》、《十行品》、《十迴向品》(初迴向及第十迴向章),作為常課。每三天、四天或五天,輪流讀誦一遍。
大師勸蔡丏因居士,從《華嚴經》選擇契機的某一品,常常讀誦,可日日讀誦,也可分數日讀誦。
如影法師,出家後苦行精進,淡食刺血,以供弘一大師書寫佛號,大師要他:「每日讀誦《普賢行願品》,以此功德,迴向眾生,同消業障,齊成佛道。每日必須發願生西,了生脫死,常住快樂。」也勉南通唐閘佛教居士林負責人崔澍萍居士:「應常常讀誦《華嚴經•淨行品》,以長養大菩提心。」
幼年僧宜讀誦
弘一大師在閩南安居,前後十餘年,蒙性願法師多方照拂。性願法師曾請教弘一大師「幼年僧」的教育方法。大師囑以:「丙級,學勸善及因果報應之書為主。乙級,學律為主。甲級,學經論為主。」丙級,每日有五種功課:
(一)讀經背經。
(二)講《安士全書》(全部)。
(三)選讀四書及講解。
(四)國語,所用材料,如《法味》、《談因》、《彌陀經白話解》等,即依此練習語言,兼獲法益。
(五)習字。又隨時於課外演講因果事蹟及格言等。並選《印光法師嘉言錄》隨時講之。
讀經背誦經典,所用的經典,可以隨意酌定。如《地藏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行願品》等。二年內,如此教授,可以養成世間君子的資格,既有此根基,再廣學出世間的佛法,就有次第可循了。
背誦不限童蒙
〈致孫選青書〉,弘一大師提醒他說:「背誦經論,獲益甚大。不可視為兒童之業。朽人能背誦者,已有十數種。」一般人視讀誦是童蒙功課,殊不知背誦是「聞思修」三慧──思的功夫,「如所聞法,心常愛樂,無有厭足」。讀誦經典,如嚼食物,久而有味。
弘一大師出家後,學賢首《華嚴》,致力南山律學,以淨土念佛為要務。平日書寫佛經、佛號,廣結善緣。研學《華嚴》、律宗,以讀誦為日課、常課。秉持藝術工巧性格,每做一事,匠心獨運,全力貫徹到底。無一事不盡心、無一事不成功,謹從「讀誦」一端,可窺一斑。